运用"形态-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绣球属植物进行分类学修订。以居群概念和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绣球属植物大量标本的研究和野外广泛的居群观察,统计分析该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变异及其与生境的关系,并进行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和其它微形态学的研究,发现外部形态性状之外的具有分类价值的性状,分析各类形态性状的分类学价值。综合各种性状的研究结果,澄清该属的种类。进而利用多方面的性状对绣球属及近缘属植物进行分支分析,确定单系绣球属的范畴,探讨属内的系统发育。在此基础上,根据植物类群系统发育与地理分布相统一的原理,研究修订后的绣球属的分布区中心、起源及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本项目是针对目前国际上绣球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开展的,核心是解决作为多系的绣球属的系统分类问题。研究结果必将会推动世界绣球科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另外,绣球属是一个观赏价值较高的类群,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也为观赏绣球杂交育种提供分类学依据。
运用"形态-地理"学方法,通过对绣球属植物标本的研究和野外居群观察,分析了形态性状的变异程度,对性状的分类价值作出评价。先前用于分种(或变种)的若干性状,如叶的被毛情况、叶片的形状、大小,叶柄的长短、枝条的颜色、花序的大小及分枝数等性状不稳定,部分种的分种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研究了绣球属18种(代表5个组)的叶表皮特征,为绣球属的属下分类提供了新的证据。在绣球属中主要观察到2种气孔器,具平列型气孔器的6个种恰好是卫兆芬(1995)离瓣组的成员,其它种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变化较大,其中挂苦子组的4个种,上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而绣球属其余被研究种的上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同时还对绣球属近缘类群的30多个种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分析绣球属与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此外,在扫描电镜下首次研究了蛛网萼可育花花器官发生和发育过程,发现蛛网萼雄蕊群的发生式样及分化过程较为独特,为绣球科的花形态建成式样增添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