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 项目名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1083
  • 申请代码:C1805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祁小乐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主要危害雏鸡的急性、致死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易变异,超强毒株(vvIBDV)的广泛流行更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防控该病的传统疫苗株仍然源自病毒传代致弱(费时费力),而且vvIBDV致弱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申请人前期研究发现,衣壳蛋白VP2与vvIBDV致弱关系密切。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其主要分子基础,本项目拟以vvIBDV Gx株、疫苗株Gt(由Gx致弱)为材料,以VP2蛋白P区顶端的五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成熟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通过基因修饰和病毒拯救,以CEF细胞和SPF鸡为研究载体,以病毒细胞嗜性和致病性为研究内容,阐明vvIBDV致病性降低、适应CEF细胞培养并能大量增殖的分子基础。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IBDV遗传变异规律,更为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快速构建IBDV疫苗候选毒株奠定基础。

结论摘要: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鸡的重要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易变异,超强毒株(vvIBDV)的广泛流行更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防控该病的传统疫苗株仍然源自病毒传代致弱(费时费力),而且IBDV野毒株致弱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次从自然毒株和反向遗传操作两个角度,通过系统的正反两方面翔实的试验数据,证明了VP2的253/284协同突变是决定IBDV细胞嗜性的关键分子基础。证明了VP2的253/284协同突变是影响IBDV致病性的关键分子基础,另外249、256位氨基酸也是重要的毒力位点,其突变可协同253/284将vvIBDV进一步致弱。在VP2上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影响IBDV复制效率的氨基酸位点,分别为222、249、256位氨基酸。证明VP1 4位氨基酸突变可通过影响R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病毒的致病性和复制效率。另外,建立了IBDV超强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解决了深入开展IBDV基因功能研究的又一个瓶颈。在上述理论基础和技术平台基础上,针对目前疫病的最新流行情况,发明了IBDV疫苗新型创制方法并研制了新型疫苗。本研究证明和鉴定了影响IBDV细胞嗜性、复制和毒力的重要分子基础,并发明了新的技术平台,创制了新产品,对深入阐明IBDV的遗传变异机制以及综合防控意义重大。本研究已发表文章7篇,SCI收录2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名;研制新型疫苗候选株1个;获发明专利1项;获大北农科技特等奖1项。本研究相关成果被编入《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农业科学》(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科院编,科学出版社,2012222-223)。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1
  • 0
  • 2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
祁小乐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