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流感病毒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的基础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等课题。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他引总计299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上首次确诊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斑头雁等大型候鸟的感染,证明了迁徙鸟在洲际间流感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率先确诊了犬猫伴侣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解析了我国养猪业存在多种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及其基因重排特性;揭示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家禽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特点,探讨了流感病毒NS1基因点突变的致病作用;揭示了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病理特征并发现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胎儿;揭示了豚鼠呼吸道细胞流感病毒受体的分布特征。积累了上千株不同亚型和来源的流感病毒,丰富了动物流感流行病学内容。研究成果为国家防控流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源储备和科学依据。
influenza virus;pathogenicity;reverse genetics;H5N1;H9N2
在项目执行期间,以原定计划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解析了不同分支H5N1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机制;开展了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及新出现流感病毒的产生机制和新发病毒的危害性研究。本项目取得的成果对认识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我国动物流感和人间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项目的研究表明,我国活禽市场以及养禽场H5病毒属于Clade2.3.2, Clade2.3.4和Clade7三个分支,值得关注的是Clade2.3.4分支病毒又出现了新的亚型即H5N2、H5N5、H5N6、H5N8等,其中H5N6、H5N8是现阶段危害我国养禽业的主要病毒,并且其抗原性发生了明显变异。 受体结合特性研究表明我国前期流行的三个分支的H5N1病毒均只具有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性,但近期出现的新亚型病毒出现了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性,这些新特性病毒的出现增加了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性,需要引起密切关注。研究发现, Clade2.3.4病毒在人肺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靶细胞上具有很好的感染性和复制能力,可引起严重巨噬细胞病变和大量的细胞因子产生。以定点突变和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发现Clade2.3分支病毒即P6位氨基酸缺失时,病毒裂解活性、体外复制力、对小鼠致病性均显著高于Clade7病毒即P6位氨基酸为G的病毒,并发现2.1分支病毒P6位氨基酸为S时,表现最强的致病性,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为何不同分支的H5N1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存在差异,而且解开了流感病毒研究界关于为什么禽流感病毒在印尼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困惑。在本项目的支持下,我们还开展了H1N1/2009病毒的产生机制的研究,发现病毒经猪体传代后其复制力、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以及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力均显著提高,证明了猪作为重要中间宿主在H1N1/2009流感病毒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鉴于H9N2病毒和H1N1/2009流感病毒存在重配的可能性,将这两种病毒进行了重排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病毒的基因具有良好的兼容性,H1N1/2009源PA基因可提高重排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提示我们应特别警惕携带H1N1/2009病毒PA基因的重排病毒出现。本项目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研究内容,并在该基金的资助下探索了H1N1/2009病毒的产生机制及预警预报研究,达到了项目支持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