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牙面生物膜细菌群体效应在龋病防治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牙面生物膜细菌群体效应在龋病防治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371541
  • 申请代码:H1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胡涛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四川大学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牙菌斑是一种典型的生物膜(biofilm),生物膜中的细菌具有群体效应,导致生物膜中的细菌其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性质、酶学特性、基因表达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都与细菌浮游方式(planktonic)生长时明显不同,因而生物膜导致的疾病(菌膜病)其防治有不同的特点。本课题将生物膜研究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牙菌斑研究领域,从生物膜细菌的群体效应入手,一方面在活体不破坏牙菌斑结构的条件下,动态观察牙面生物膜的形成过程、菌群的建立和演替,分析了解不同细菌在牙面生物膜中的生态意义;另一方面,研究牙面生物膜中的细菌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性质、酶学特性、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群体感应信号系统对牙面生物膜细菌群体效应的调控作用,寻找通过中断和阻碍生物膜形成或成熟防治龋病的新措施和新药物。本课题对深入了解龋病发生机制、探求龋病防治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结论摘要:

牙菌斑是一种典型的生物膜,生物膜中的细菌具有群体效应,导致生物膜中的细菌其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性质、酶学特性、基因表达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都与细菌浮游方式(planktonic)生长时明显不同,因而生物膜导致的疾病(菌膜病)其防治有不同的特点。本课题运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荧光染色技术、PCR/RT-PCR、酶学和多糖测定,动态观察了三种口腔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远缘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菌群的建立和演替,主要致龋毒力因子- - 胞外多糖在生物膜形成和致龋性方面的作用,分析了解不同细菌及其在牙面生物膜中的生态意义;发现胞外多糖的控制可能是控制牙菌斑生物膜最有效的新靶标。对粘性放线菌进行的群体效应研究发现,中性pH值环境、糖原和氮源物质丰富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的生长,氮源物质和清除率能够调节内氏放线菌UreC 转录水平的,而糖原物质浓度以及pH值不能影响内氏放线菌UreC 转录。氮源物质的供给水平是影响内氏放线菌尿素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尿素水解作用使内氏放线菌在牙菌斑生物膜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本课题对深入了解龋病发生机制、探求龋病防治新途径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2
  • 0
  • 0
  • 3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4 著作 1
胡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