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破裂模型是地震动力过程和震源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分析余震、余滑时空变化,震后地壳松弛变形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历史地震、预测区域强震活动的发展趋势更具有指导作用。在进入现代地震观测的40多年里,汶川大地震是迄今最大的大陆逆冲型地震 。本项目将现代空间测量和地面传统测量相结合,在原GPS震时变形资料基础上,复测龙门山地区内国家等级三角测量控制网, 以前所未有的空间观测密度,展示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大范围震时地壳位移场。1)为更好认识大陆灾害性地震的成因、机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确切证据;2) 建立汶川地震以大地变形数据为基础的震源模型,以揭示汶川地震应力积累、释放,发震断层几何与运动学特征。
Wenchuan earthquake;rupture model;Longmen Uplift;GPS;InSAR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大约100公里宽的范围内的山地地形高出四川盆地最多达6000米。对如此巨大地形差的形成机制,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致。2008年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没有任何大震记录,也没有发现多少现今地壳缩短变形,这导致一种比较盛行论点-青藏高原东缘软弱下地壳流抬升了龙门山。本课题研究采用高分辨率的大地测量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断层破裂几何产状以及断层应力积累与释放的方式,发现大部分汶川地震破裂集中在两条陡立的断层内,破裂在浅部最大化,该结果说明汶川地震破裂是由于前次盲地震-破裂没有上达地表,残余应力集中释放的结果。此外,研究还确认汶川地震时,龙门山深处一条近水平倾向的滑脱断层破裂60公里以上,幅度有2-6米,见证了青藏高原东部向四川盆地大幅度仰冲,可以认为罕见的特大地震可吸收青藏高原东缘的缩短变形,导致龙门山构造隆升,不支持下地壳流抬升龙门山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