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代抚育后代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识别自己后代的能力,否则将会因哺育非亲后代而降低自身的适合度。有蹄类动物的母本通常照顾后代的时间较长,因而支出较多的能量。受野外条件的限制,对野生有蹄类个体的亲缘识别机制的研究几乎没有开展。另外,子代是否能够识别亲代及识别能力是怎样随着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的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研究有蹄类的亲子识别机制不仅关系到对它们各种社会行为的认识,还关系到对整个亲缘识别机制进化的认知。本项目将以海南坡鹿野生个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嗅觉、听觉和视觉及感官间的交互作用在亲缘识别中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揭示海南坡鹿的亲缘识别机制。该项目的研究结果不仅能够启发我们对有蹄类亲缘识别机制的认识,还将使我们对有蹄类的信息交流和感知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kin recognition;Eld's derer;ungulate;pheromone;perception
亲代抚育后代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识别自己后代的能力,否则将会因哺育非亲后代而降低自身的适合度。有蹄类动物的母本通常照顾后代的时间较长,因而支出较多的能量。受野外条件的限制,对野生有蹄类个体的亲缘识别机制的研究几乎没有开展。研究有蹄类的亲子识别机制不仅关系到对它们各种社会行为的认识,还关系到对整个亲缘识别机制进化的认知。本项目将以海南坡鹿野生个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嗅觉、听觉和视觉及感官间的交互作用在亲缘识别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本实验室对海南坡鹿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明确了解海南坡鹿在每年的十月集中产仔,当幼仔2个月龄以下时,还很柔弱,母鹿无法将其带在身边,所以母鹿是离开幼仔单独觅食的,而在觅食结束后找自己的幼仔并哺乳,且母鹿拒绝给非亲幼仔哺乳。因此亲子识别在海南坡鹿是一个确实存在且发生较频繁的行为。我们的研究方向是破译野外亲子间的识别机制,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印证。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我们在大田保护区用直接观察,录像机记录的方式获得了长达2165分钟的录像数据,共有记录到102个识别行为。同期,我们还驯化了一只雄性幼鹿,以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研究她的识别行为,以与野外所得结果相互印证。由于海南坡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驯化的风险和成本较高,2012年7月至9月,我们又在北京绿神鹿场,用梅花鹿进行了识别的重复试验。我们还对饲养条件下的梅花鹿成体的行为谱做了记录,作为附加成果。我们发现,在野外条件下,海南坡鹿幼仔通常呆在较为固定的隐藏地,母鹿吃饱后通过空间记忆回到隐藏地附近,或低声呼喊幼仔,幼仔听到声音后会跑出来与母鹿相认,相认过程包括了明显的观察和嗅闻。确认后母鹿才会给幼仔哺乳。实验室的结果表明,幼鹿对嗅觉信号的识别正确率可达85%以上,识别速度也很快,一般在1-4秒。而对视觉和听觉的识别正确率在63-68%之间,识别时间在25-30秒。当嗅觉、视觉、听觉三种信号都呈现时,幼鹿的识别率可以接近100%。当幼仔在隐藏时如果受到干扰,可能会离开隐藏地,在危险过后再回到原地点,如果幼仔“失踪”,母鹿则会四处大声呼唤幼仔。因此听觉的识别信号虽然比嗅觉低,但是它有传播距离远的优势。我们的研究结果明确的说明了对于我们的观察对象,空间记忆、嗅觉、听觉、视觉都在亲子识别过程中被运用,空间记忆是第一步,听觉和视觉起辅助识别和通讯作用,嗅觉是是最终确认身份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