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均匀试验区,通过田间尺度和NOAA卫星像元尺度(千米)尺度的地表通量的连续对比观测,分析数据的尺度代表性和影响因子。建立上述几种尺度的显热、潜热通量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转换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遥感二层模型和TM、MODIS和NOAA多时相卫星数据反演显热、潜热通量的区域尺度二维分布,揭示从田间尺度到区域尺度的时间空间尺度转换规律。提高区域尺度地表通量推算精度。克服目前以离散单点(台站)地表通量测定值推算区域地表通量时空分布的不确定性。为全球变化、区域水平衡、水循环的研究作出贡献。具体研究内容非均匀地表的显热。潜热通量区域尺度转换模型的建立和试验(2)地表通量的二层遥感模型及非遥感参数空间扩展模型的优化和地表通量区域分布反演(3)区域尺度转换的规律研究
在2004-2006年,在北京小汤山建立的尺度转地表通量试验场,结合运用自主研制的尺度转换试验装置,开展米、百米、千米像元尺度及其它们的各自亚像元尺度的地表参数的对比测定,以此数据,扩展了的尺度转换差值的普适公式,揭示了尺度转换差异不仅取决于空间分布的离散度而且取决于函数结构;强调了正幂和负幂两部分在尺度转换中的不同作用;首次提出了定量遥感地表参数的分形分维数定义,即建立了多级尺度的地表参数的空间尺度转换模型。论述了尺度转换规律在定量遥感地表参数真实性检验中的作用。同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二层遥感蒸散模型,建立了遥感信息的水平平流影响纠正模型,解决了基尔霍夫定律适用性的理论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多级尺度的定量遥感地表参数精度。在第一线的科学实践中激发了研究思路,作出了许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发表了的6 篇SCI引录,13篇EI引录论文和4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发明专利技术已经输出到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参加了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法国、荷兰的同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培养1名硕士2名博士,引进两名百人计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