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两类不同性质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两类花岗岩与玄武岩浆活动的关系和时限;以同位素示踪和地球化学反演为手段,讨论两类花岗岩浆起源深度以及花岗岩源岩的地幔源区和玄武岩地幔源区的性质与联系,建立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模式,并对该区乃至东亚大陆显生宙大规模地壳增生事件提出新的认识。这一研究对大兴安岭和东亚大陆中生代大陆动力学和地壳生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了该区高Sr和低Sr两类花岗岩的形成时限为侏罗纪(190-165Ma)和早白垩世(140-120Ma),建立了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结合近年来发表的中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资料,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即东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具有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的特点,并有自东向西时代变新的趋势。侏罗纪花岗岩为低温花岗岩(I型),而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高温花岗岩(I型和A型)的特点,并且与玄武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和成因类型等暗示这些花岗岩的形成与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密切联系,其中在板块俯冲体制下的岩石圈拆沉和玄武岩浆底侵作用是大兴安岭早白垩世花岗岩形成的重要机制。同位素示踪表明晚古生代是大兴安岭地区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上述认识对该区乃至东亚大陆显生宙大规模地壳增生事件以及中国东部中生代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