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采用现代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开展大别造山带中生代侵入岩类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岩浆动力学过程与构造发展关系的研究,厘定这些侵入岩侵位序次及岩浆-构造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地壳熔融的野外观察和岩浆成因的实验岩石学研究,结合前陆盆地燕山期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分析,探索从碰撞造山向造山期后伸展塌陷转换过程中地壳热动力状态、壳幔过程及其对岩浆作用的影响、控制和互馈关系,阐明大别山及邻区中生代大规模花
本项目对大别造山带中生代侵入岩类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岩浆动力学过程与构造发展关系开展了综合研究。大量锆石U-Pb定年表明,大别山及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活动出现在152~113Ma期间,缺乏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其中埃达克质石英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较早,结合实验岩石学、构造变形研究证实在150~130Ma期间大别山存在加厚地壳和中下地壳由东南向西北的流动。镁铁质-超镁铁质小岩体、暗色包体与该类岩石同时形成,表明幔源岩浆底侵和内侵对中下地壳内部广泛熔融起到重要作用。富硅富钾花岗岩、正长岩及岩脉稍后形成,与团麻断裂韧脆性滑脱变形转换时限一起证实在130Ma之后伸展作用的发生。燕山期岩浆岩在大别山及其东南地区有从早到晚由东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其地球化学属性反映了从与俯冲相关到与伸展相关的转换,由此提出中生代伊佐奈歧板块向欧亚板块下平坦俯冲-弧岩浆带迁移-板片断离模型。此外,提出奥陶纪-志留纪秦岭-大别山北、南缘分别发育弧岩浆带和弧后岩浆带的双岩浆带模式;研究确认扬子地块新元古代伸展型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610Ma。还编制了150万《大别山及邻区侵入岩地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