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为研究对象,利用核DNA标记对不同地域油松种源和不同海拔高度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以及100年来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探讨;分析油松地理变异和海拔变异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近现代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与人类干扰的关系,以及油松种源分子变异与水分趋异适应的关系;揭示油松群体遗传多样性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趋
采用RAPD和ISSR方法分析了山西高原5个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表明,RAPD法从15条随机引物扩增出99个多态位点,ISSR法从5条引物扩增出35个多态位点。油松无论是在物种水平,还是群体水平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计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中以灵空山(LK)种群和关帝山(GD)种群较高,历山(LS)种群和芦芽山(LY)种群较低,与多态位点百分率估计的一致。油松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种群内,种群间的变异较小,遗传分化系数显示了相似的结果。根据nei's遗传距离UPGMA聚类结果可将LK、ZT(紫团山)和LS种群聚为一组,LY和GD种群聚为另一组。利用酸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华北地区5个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GD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种群,华北地区油松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2489,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为0.1507,占总变异的60.55%,是油松遗传变异的主要成分,这与RAPD和ISSR方法的结果类似。三种方法研究的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与海拔、经度、纬度、年均温、年降水量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