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典型工业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成机制与控制原理
  • 项目名称:典型工业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成机制与控制原理
  •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 批准号:21037003
  • 申请代码:B0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郑明辉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开展我国典型工业过程中有机污染物(UP-POPs)的生成与控制机理研究不仅是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源头减量,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项目拟以钢铁、再生有色金属、造纸等工业生产过程PCDD/Fs、PCBs、HCB 、PeCB、PCNs、PBDD/Fs等UP-POPs生成与控制为研究重点,通过典型企业水、气、渣、产品中多种UP-POPs的检测,揭示我国典型工业过程UP-POPs排放特征,识别工况条件对UP-POPs生成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在典型工况下UP-POPs的生成机理,探索UP-POPs之间生成与控制的协同效应,发展通过"指示性标志物"评估UP-POPs排放量的方法。研究在金属冶炼过程阻滞UP-POPs生成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筛选麦草和芦苇纸浆中潜在的二恶英类前生体,探索非木纤维制浆造纸过程二恶英类的生成与控制原理。

结论摘要:

该项目按计划书执行,全面实现了项目计划书的各项目标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有创新性的成果(1)通过对我国典型冶金行业的现场调研,系统报道了铸铁、铁矿石烧结、电弧炉炼钢、热浸镀锌、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等工业过程多氯萘的排放特征,为全球多氯萘污染源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2)发现了多氯萘与二恶英生成的相关性,提出了几种指示多氯萘排放总浓度的标识物,结合大量实测数据,提出了协同减排二恶英与多氯萘的技术路线;(3)针对我国特有的非木纤维制浆造纸工艺,将现场研究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发现了非木纤维氯气漂白过程中的二恶英前体物,阐明了草浆氯气漂白过程二恶英生成的动力学。该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5篇发表在ES&T上),多氯萘排放特征的研究成果被斯德哥尔摩公约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引用。以本项目研究工作为基础,项目组还参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全球无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清单调查指南》编写,承担了我国二恶英排放清单更新工作,有力支持了国内外履约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本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创新性,而且部分成果已经对国内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的防控对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8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3 会议论文 40 获奖 2
郑明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