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缓冲林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揭示氮、磷、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途径,了解缓冲林带对土壤径流中氮、磷及有机物含量的影响,阐明不同缓冲林带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机理,从土壤-林木-水等多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缓冲林带模型,分析其区域平衡,进行动态预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环保决策和湖群富营养化的生态工程防治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将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保持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抑制次生水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加速经济增长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研究成果将具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减少农田氮、磷向水体的迁移量是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的关键。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缓冲林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揭示氮、磷等水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途径,了解缓冲林带对土壤径流中氮、磷等含量的影响,阐明不同缓冲林带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机理,从土壤-林木-水等多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缓冲林带模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环保决策和湖群富营养化的生态工程防治提供依据。总的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