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是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类中药之一,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由于广藿香区域性居群的主要活性成份含量有所不同,造成其药材质量及药效较大差异,因而有必要对其主要活性成份的形成展开研究。本项目利用细胞学标记技术,选用不同居群广藿香材料根尖,采用去壁低渗技术,探讨广藿香染色体核型,揭示其遗传基础;利用ISSR、SRAP等标记手段,借助POPGENE32软件,计算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和遗传分化系数等指标,综合分子标记的结果,分析其遗传结构和分化程度;应用GC-MS法分析测试各广藿香药材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揭示其内在质量。对主要活性成份含量与染色体核型、遗传结构和分化、表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从遗传机制(细胞学、分子和表型水平)对广藿香主要活性成份的形成进行系统研究。为广藿香优良种源筛选、药理药效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Pogostemon cablin;Active ingredients;Chromosome;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Phenotype
广藿香是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类中药之一,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由于广藿香区域性居群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有所不同,造成其药材质量及药效较大差异,因而有必要对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形成展开研究。本项目搜集了我国广藿香四大栽培类型的16份居群材料,对广藿香各居群的植株表型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利用细胞学标记技术,探讨了广藿香四大栽培类型16份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64条,以秋水仙素+8-羟基喹啉混合液4℃处理3h效果最佳,滴片法可获得良好的染色体制片;综合RAPD、ISSR和SRAP的扩增结果,分析了区域性广藿香16份居群的遗传关系,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6.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91,居群水平上的PPB在32.89%-61.23%之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825,广藿香种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有一定的分化;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的条件,并对两种提取方法给予比较,采用GC-MS法分析测试各广藿香药材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揭示广藿香药材的内在质量。不同区域性居群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差异,这不仅与种质的遗传差异密不可分,也与所处的外界环境和栽培条件有关。此为广藿香优良种源筛选、药理药效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本课题系统地阐述了广藿香遗传差异、表型和主要活性成分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广藿香主要活性成分,是不同居群广藿香的基因型、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广藿香种质决定着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但特定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诱导特定的基因表达,调控着广藿香活性成分的产生和积累。至结题时,已出版《广藿香规范化栽培及综合开发利用》著作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2篇,ISTP收录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