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森林、草地及无植被河岸带对溪流养分输入控制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森林、草地及无植被河岸带对溪流养分输入控制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370277
  • 申请代码:C031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庆成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江大河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土流失及养分富积的污染。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85.9%的河段水质低于Ⅲ类标准,近海海域污染问题也在不断恶化。研究显示,低级溪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养分转化及截获能力,而较大河流这种能力极低。因而,应从提高溪流的生态系统功能着手控制非点源污染,改善河流水质。现有研究尚不能为河岸缓冲带的科学经营提供的必要的具体数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松花

结论摘要:

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59%的河段水质低于Ⅲ类标准。控制非点源污染、保护和提高低级溪流生态系统功能,是改善陆地水体水质的重要途径。以黑龙江省内松花江支流阿什河流域和永翠河流域的低级溪流为对象,研究农田和森林景观背景中,河岸缓冲带类型在控制氮素流失方面的作用和土地利用对溪流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森林、草地及无植被河岸带对氮素污染物输入溪流的控制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水中的硝态氮在经过森林、草地河岸带(宽14.5 m,12 m),硝态氮的截留转化效率达94.4%和88.5%,裸地河岸带仅为34.6%;②农田背景下森林河岸带土壤具有较多的有机碳,反硝化势显著高于无植被河岸带;③10 m~30 m宽度的森林河岸带,50 cm土壤水中硝态氮清除效率随作用距离增加而提高,较窄的河岸带即可有效清除土壤水中的硝态氮;④河岸带对土壤水中硝态氮的清除主要发生在靠近溪流位置,溪流边缘5 m的距离硝态氮的清除效率达91.17%,与远离溪流的20 m宽河岸带相当;⑤景观尺度上土地利用类型与对溪流生境具有深刻的影响,保存相对完好的原始林和次生林背景下的溪流生境状况好于农田区域,许多重要的水质指标也比农田溪流好。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5 会议论文 1 著作 2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4 著作 1
王庆成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