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运用古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开展了云南腾冲—陇川新近纪植物化石与古气候变化的研究。通过对植物化石新种腾冲马蹄荷叶解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叶片面积、表皮细胞壁的弯曲程度等形态特征,气孔密度、气孔指数以及角质层的δ13C 值可以用于辨别植物化石的古生态类型。分析了滇西腾冲晚上新世芒棒组保存完好的云南桦木(新种)。通过共存因子和叶缘分析法,以腾冲团田植物群(37个化石种)最近亲缘种的气候因子共存区间,定量重建了腾冲晚上新世古气候,提出晚上新世横断山(高黎贡山)对西南季风的阻挡作用,造成东西两坡(腾冲与羊邑)明显的气候差异,论证青藏高原东缘滇西地区的地形地貌在晚上新世之前已大致形成。采用数值统计分析对产于云南腾冲上新统的两类翅果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包含一个新种)。建立了冬青属化石的一个新种—始枸骨。详细研究了现代植物枫香叶角质层特征,并与浙江东部中新世化石枫香叶表皮进行了对比。本项目在新近纪植物群和古气候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发表系列论文31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国内核心21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英文主题词fossil plant;cuticular structure;palaeoclimate;Neogene;Tengc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