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胰岛移植微循环网络重构磁共振成像研究
  • 项目名称:胰岛移植微循环网络重构磁共振成像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0359
  • 申请代码:H18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容鹏飞
  • 负责人职称:主治医师
  • 依托单位:中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胰岛移植是根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然而,胰岛的分离纯化过程使其动、静脉发生断离,移植胰岛短期内不能建立有效的血流灌注,导致胰岛缺血缺氧,是影响胰岛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促进微血管的重建是改善移植疗效的关键。但是,临床上不能盲目促进微血管重建,只有实时了解胰岛微血管重建的速度及程度,明确重构微血管的调节功能,才能帮助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拟运用外科切除恒河猴胰腺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标记猴自身胰岛,经门静脉将胰岛回移到糖尿病猴肝脏内,利用内皮生长因子A促进胰岛微血管生成,通过磁共振成像对肝内胰岛进行定位、定量,葡萄糖刺激试验前后运用磁共振灌注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成像对胰岛微循环结构重建及功能调控进行动态成像,研究磁共振灌注及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与胰岛移植物微血管密度、形态、结构、血流及组织氧供应的关系,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动态监测肝内胰岛移植微循环网络重构的应用价值。

结论摘要:

胰岛移植是根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而移植胰岛的存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移植的疗效。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系统地对影响移植后胰岛存活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特别是胰岛缺血缺氧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监测,以及对移植后胰岛存活进行有效干预成为近年来胰岛移植研究的热点。在本研究中,实验团队主要从移植后影响胰岛存活的各主要因素着手,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保护移植胰岛,同时通过一系列影像学方法进行移植后的监测。本研究中首先通过介入的方法进行微球灌注,探讨肝内不同移植途径移植微球对门脉压力变化的影响,移植后胰岛的损伤与门脉压力的关系密切,可做为移植的参考依据。研究认为,经肝动脉移植的微球对肝内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不易造成胰岛的损伤。其次,影响移植后胰岛氧供状况的因素中,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是一个特别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小RNA干扰技术对移植后胰岛进行基因修饰,移植后不易发生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减少胰岛的损伤,同时改善胰岛的缺血、缺氧,该技术的临床运用可能会改善制约胰岛移植临床广泛运用的瓶颈,为移植后疗效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利用改良的胰岛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备高质量的胰岛(纯度达80%以上,活力达90%以上),分别建立超声引导下经门静脉肝内移植胰岛及经肝动脉肝内移植胰岛的技术平台,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有效验证,该技术可以运用于其它肝内相关细胞移植。第四,移植后炎症反应及缺血反应可能会引起肝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我们还针对主要影响移植疗效的肝纤维化的因素,模拟纤维化途径,建立了啮齿类大动物肝纤维化模型,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探讨了超声、CT及磁共振灌注对监测早期/晚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该研究结果可能转化为实用的临床技术用以评估各种因素引起的肝纤维化;建立了大动物STZ诱导及外科切除糖尿病模型,第五,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作相应的监测胰岛的阴/阳性纳米材料对比剂,利用这些对比剂对移植的胰岛进行标记,利用多种影像技术对肝内及肾被膜下移植的胰岛进行磁共振成像及光学成像研究,就国际上关注的再血管化研究的热点进行探索性研究,开始运用调节血管再生的内皮祖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对胰岛进行包裹修饰,动态分泌血管再生因子,调节胰岛的新生血管形成,提高胰岛移植的疗效。利用光学及磁共振成像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影像学在监测肝内胰岛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0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容鹏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