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 项目名称: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2081
  • 申请代码:D020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高辉
  • 依托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特低渗透砂岩孔喉细小、微裂缝发育、微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变化复杂性,且随机性强。拟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测试等常规实验方法,评价不同孔隙喉道组合(考虑微裂缝的存在)对储层品质的影响程度;依据岩心观察、薄片镜下统计和CT扫描,分析微裂缝的方向性、条带性和充填性,定量评价微裂缝特征参数,对比微裂缝分布的差异性与储层品质的变化关系;将高压压汞与先进的恒速压汞技术结合,定量表征单一与双重介质微观孔喉特征参数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差异性,探讨孔隙、喉道和微裂缝对储层品质的影响程度;根据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T2谱、T2couoff和可动流体参数的变化特征,对比不同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包括微裂缝)对可动流体赋存状态的影响程度。最终通过对比分析和分类评价,从微裂缝、孔喉特征和可动流体参数的角度出发,实现对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多参数定量表征,为此类油藏的科学、高效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结论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了孔隙喉道类型、微裂缝分布特征、孔喉变化特征和可动流体赋存状态,通过参数对比分析,充分考虑各参数权重,实现了微观孔隙结构的多参数定量表征。(1)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孔隙发育程度不同,喉道类型多样,片状、弯片状喉道含量高,微裂缝使孔喉匹配关系更加复杂,物性差异增大,相关性变差。(2)微裂缝方向与宏观裂缝一致,主要为北东,其次为北西,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条带性和充填性。合水长6储层微裂缝线密度最大(7.32条/cm),薛岔长6储层最小(2.61条/cm);张韩长2储层的微裂缝面密度、体积密度最大(0.44cm/cm2、0.69cm2/cm3),薛岔长6储层最小(0.21cm/cm2、0.34 cm2/cm3);张韩长2储层平均微裂缝开度最大(8.62μm),姬塬长4+5储层最小(2.93μm)。微裂缝孔隙度介于0.14%~0.35%,为基质的1.43%~3.19%;微裂缝渗透率介于1.55×10-3μm2~21.77×10-3μm2,是基质的1.68~23.33倍,微裂缝发育程度受岩性、粒度、层厚、构造部位、应力和沉积微相的共同影响。(3)双重介质样品的进汞毛细管曲线有台阶式和两段式,进汞初期具有斜线段;孔喉半径分布为双峰和多峰态,孔喉半径累计含量曲线为三段、四段式,甚至五段式,孔喉半径对渗透率贡献呈单峰态;孔喉特征参数与物性相关性差于单一孔隙介质样品。相同渗透率级别,双重介质样品的孔喉分布范围更宽。(4)特低渗透砂岩孔隙参数差异小,孔隙半径分布于80~200μm,孔喉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喉道参数与渗透率相关性好。影响单一孔隙介质储层品质的关键在于喉道,双重介质则为微裂缝和喉道。(5)核磁共振T2cutoff分布范围较宽(主要介于3.01~20.00ms)。可动流体百分数介于14.04%~74.92%,可动流体孔隙度分布于0.95%~12.69%。可动流体参数不同是微观特征参数差异的综合体现。(6)制约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品质的关键参数是主流喉道半径、平均孔喉比、微裂缝线密度、微裂缝渗透率和可动流体百分数。引入储层品质指数Q,建立分类评价标准,Ⅰ类储层的Q应该大于0.68,Ⅱ类储层的Q介于0.39~0.68,Ⅲ类储层的Q分布于0.21~0.39,评价结果与生产参数和水驱油实验结果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8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高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