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兰属植物作为兰科的一类原始类群,集中分布于横断山区,其发生发展与该区域的气候变迁关系密切,杓兰繁殖生态的研究在解释横断山区生物进化和适应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项目拟在不同生境下对4种杓兰属植物的繁殖特性、繁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繁殖补偿、繁殖频率、杓兰与菌根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重点解决(1)杓兰属植物繁殖对策的生态适应机理;(2)不同种杓兰以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繁衍后代的优势及其障碍;(3)杓兰与菌根真菌的协同关系;(4)杓兰植物濒危的繁殖生态机制等科学问题,为横断山区杓兰的物种保护和繁育、种群动态的预测以及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
杓兰属(Cypripedium L.)植物作为兰科(Orchidaceae)的一类原始类群,集中分布于横断山区,其发生发展与该区域的气候变迁关系密切,杓兰繁殖生态的研究在解释横断山区生物进化和适应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项目对横断山区分布的紫点杓兰(C.guttaum)、黄花杓兰(C.flavum)、西藏杓兰(C.tibeticum)和云南杓兰(C.yunnanese)在野外生境下的繁殖特性、繁殖配置、繁殖对策、以及繁殖过程中的资源分配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杓兰在野外生境下的繁殖策略和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是不同的紫点杓兰的光合能力最强,植株最小,繁殖期间不存在光合补偿,以最小的光合器官支撑最高效的繁殖过程,种群具有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而黄花杓兰和西藏杓兰虽存在繁殖成本,但能通过开花拉动光合能力的提升来响应繁殖的投入,种群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云南杓兰的种群则对环境干扰较为敏感。由此可推测紫点杓兰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也为该种杓兰地理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北美等地区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