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和质量研究
  • 项目名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和质量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370275
  • 申请代码:C031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李振基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厦门大学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武夷山脉北段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的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南段的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和戴云山脉、鹫峰山脉、博平岭等不同区位的自然保护区,在对福建东部若干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小区部分生物类群详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在福建虎伯寮等自然保护区调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以物种数等作为容量的指标,以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指数等作为通量的指标,以特色植被类型、特有种的数量、CITES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等的加权值之和作为质量的指标,评价现有自然保护区布局的合理性,建立区域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定一国家级护区自然保与同等面积的若干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之和,在生物多样性的容量、通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探讨建设保护区网络的重要性与途径,为较大范围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提供方法与依据。

结论摘要:

以具有代表性的武夷山脉从南到北的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提出了植物分布区类型比例的比较方法,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质量的概念,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与质量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衡量生物多样性相对通量的李氏指数βL和衡量生物多样性质量的李氏质量指数QL。利用区系、指数的计算,得出了不能靠某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来取代其他自然保护区的结论,认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流动的重要节点,且应该在梁野山与闽江源之间选择较好的保护区作进一步的保护,验证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义很高,应该在接近该保护区的区域进一步建立保护区使得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保护,衡量生物多样性区系比例、容量、通量、质量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应用于武夷山脉,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地区和其他的生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对利用物种丰富度对明溪县7个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完成了武夷山脉周边自然保护区内本土园林绿化植物研究,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完成了福建省卷柏属植物与藓类植物的比较。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5 会议论文 12
期刊论文 55 会议论文 3 著作 4
李振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