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藏雄村斑岩铜金矿床的成功发现和勘探完成,已探明的铜资源量超过250万吨,伴生金超过200吨,该矿床已经成为西藏乃至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为此,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寻找与特提斯洋壳俯冲造弧作用有关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雄村式)前景广阔,研究其成矿机制、建立矿床模型对于指导区域找矿意义重大。项目以雄村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为核心,以早、晚两期成矿作用形成的三个大型铜金矿体(I、II、III号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蚀变填图、光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示踪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联合反演示踪等方法技术,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岩浆/流体分凝机理、矿化-蚀变系统特征,进而探讨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和集聚等成矿机制,建立矿床模型,总结和完善矿床定位预测技术。项目的研究将深化对冈底斯成矿带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系统的认识,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Xiongcun;Gangdese;island arc type;Porphyry;Ore-forming mechaism
众所众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经历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随着找矿勘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冈底斯成矿带发现了众多与碰撞造山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但是否存在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斑岩成矿作用一直困扰着中外地质学界。项目以西藏冈底斯带上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雄村铜(金)矿床为研究对象,从早、晚两期成矿作用形成的三个大型铜(金)矿体(I、II、III 号矿体)入手,开展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岩浆/流体分凝机理、矿化-蚀变系统特征等研究,进而探讨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和集聚机制,建立矿床模型,总结和完善矿床定位预测技术。通过研究,取得以下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1)确定了矿床类型,新发现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和两期侏罗纪斑岩成矿作用,雄村矿床属典型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时代分别为162.5±2.7Ma(I号矿体)和172.6±2.1Ma (II、III号矿体);(2)确定了成矿地质背景,提出了雄村铜(金)矿床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背景的新认识,含矿斑岩起源于亏损地幔源区,有少量的俯冲沉积物加入;(3)系统研究了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成矿机制,成矿物质显示幔源特征,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混合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4)发现了2种不同性质的斑岩铜(金)矿床,雄村I号矿体为还原性的斑岩铜(金)矿床,II、III号矿床为典型的氧化性斑岩铜(金)矿床;(5)建立了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模式和矿床模型。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对区域找矿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指导雄村矿集区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探获铜资源量超过230万吨、金资源量超过200吨、银资源量超过1000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331+332类别超过90%)(以上仅仅为I+II号矿体资源量),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