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动物营群体生活是外部生态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成员之间的行为交往联系也是维持群体生活的内部因素。作为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其行为是复杂多样的,行为性质也有不同,那么不同行为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价值交换以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呢?本项目依据生物市场理论(Biological market theory),以黄山风景区鱼鳞坑A1和A2两个短尾猴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最普遍存在最频繁发生的理毛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研究,期望回答以下重要科学问题(1)短尾猴社会群体中是否存在行为的市场交易?(2)理毛行为否可以作为个体行为交易的通用"货币"?(3)理毛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是否有定量的交易比值?本项目将行为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有助于阐明灵长类动物保持群体关系的行为机制,开辟群体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短尾猴的保护与管理以及理解和保持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Tibetan macaques;Biological market theory;Grooming;Exchange/interchange;Group stability
大多灵长类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成员需要经常交往联系。因此,群居的灵长类动物应该存在某种行为机制来适应和平衡群居生活的不利影响。本项目依据生物市场理论(Biological market theory),以安徽黄山风景区的鱼鳞坑A1和A2两个野生短尾猴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最普遍存在最频繁发生的理毛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以阐明短尾猴维持群体稳定的内在行为机制。主要结论有(1)研究了群体的市场学特征在性别、亲缘关系、社会等级等特征的作用下,动物个体之间占有资源差异性是社会行为交换的市场基础和动力;(2)发现了行为交换的多样性不仅同种行为可以交换(如“理毛”换取“理毛”),而且不同种行为也可以交换(如“理毛”换取“容忍”),甚至不同性质的行为也可以交换(如“理毛”换取“交配”);(3)阐明了社会关系的交换策略类型多样的行为交换有的可以加强个体联系,有的可以平衡不利群体关系,从而增强成员间的社会联系和群体凝聚力;(4)揭示了行为交换的动态适应性以自然的群体动态变化为基础,通过对理毛伙伴选择策略的分析,发现群体成员均优先选择雌性伙伴,并保持稳定的伙伴关系;(5)分析了行为交换的社会基础社会网络分析表明,不同性别个体在群体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雌性依母系亲缘关系组成“派系”,而雄性参与会削弱“派系”并提高“派系”内部成员之间和“派系”之间的行为交流,这可能奠定了群体内行为多样性交换的社会基础。本项目运用了行为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定量揭示了短尾猴群体稳定的内在行为机制,促进了社会行为进化动力学研究,对短尾猴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理解和阐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