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贫困结构的变化,相对贫困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本文基于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验数据,对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实证描述和分析。研究显示:(1)在时间上,中国的相对贫困水平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城乡内部相对贫困水平的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在空间结构上,城镇与农村的相对贫困具有共同运动的特征,不仅如此,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相对贫困与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关,而与经济所处的水平没有关系;(2)中国相对贫困的产生和日趋严重主要来自于财富初始分配环节中劳动力要素价格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而财政在减缓初始分配环节造成的相对贫困方面作用又非常有限,尤其是医疗卫生支出某种程度上还进一步扩大了相对贫困水平;(3)相对贫困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效应,虽然相对于要素投入、制度和技术因素,作用程度较小,但抑制效应非常显著,相对贫困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于贫困深度产生负面效应。研究的结论表明,控制相对贫困水平主要应调控初始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提高财政支出在减缓相对贫困中的作用,实施向低收入群体倾向的支出配置政策,降低相对贫困的深度,同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有效缓解社会的相对贫困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