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人工林中白冠长尾雉繁殖生态及适应对策研究
  • 项目名称:人工林中白冠长尾雉繁殖生态及适应对策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172115
  • 申请代码:C0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徐基良
  • 依托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由于自然生境日益减少,人工林已经成为某些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分析评估人工林对野生动物繁殖的影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项目拟以前期项目取得的进展为基础,针对新发现的问题,以我国珍稀特有雉类白冠长尾雉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样线调查、无线电遥测和红外自动照相等技术,并结合3S技术,以人工林中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选择、活动区大小、繁殖成功率等生态学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人工林中白冠长尾雉繁殖生态及适应对策,以深化和进一步完善白冠长尾雉野外生态学特别是繁殖生态学研究,为我国人工林改造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结论摘要:

加强人工林中珍稀濒危物种繁殖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项目于2011-2015年间以白冠长尾雉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访谈法等调查了其在我国的种群现状与变化;结合红外照相和无线电遥测等技术在河南与湖北两地调查了其繁殖期在人工林中的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分析了其行为节律与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繁殖期活动区与活动能力,并结合人工巢分析了其巢址选择与巢存活率。主要结果有 1)当前我国白冠长尾雉分布范围急剧萎缩,其种群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部分保护区内繁殖种群数量低于保护区外人工林。2)成体与幼体拍摄率在人工林中均高于保护区,雌雄比在人工林和保护区中分别为1.36:1和0.42:1,其在人工林中偏好乔木盖度大、林下开阔且远离林缘的地方,而在保护区中则多出现于郁闭度较大、林下开阔但草本种类丰富、坡度较小、落叶盖度较多的地方。3)其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雌性和雄性日活动均有两个高峰期,雄性个体上午高峰期比雌性早2小时。集群方式在两地间差异极显著,但均以单性集群为主。群体在人工林中偏好灌丛和竹林,尽量回避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和灌丛,在保护区中则偏好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回避杉木林和阔叶林。4)繁殖期董寨雌性个体觅食行为高于雌性,其休息行为则低于雌性,觅食行为在两地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5)标记了59♀47♂。繁殖期雄性活动区和核心活动区分别为42.75±5.61 ha(95%FK)和5.75±0.85 ha(50%FK),雌性活动区和核心活动区面积分别为45.59±8.48 ha(95%FK)和5.99±1.04 ha(50%FK)。保护区内雌性个体核心活动区面积大于保护区外,活动能力则是保护区外大于保护区内。6)共获得36个天然巢,其存活率在两地均较低,捕食与弃巢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坡位、坡度、与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是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人工巢存活率在人工林中与距道路距离呈正相关,而在保护区中则正相反。综上所述,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在人工林中的种群数量与结构、行为节律与时空格局、巢址选择、巢存活率与捕食者均与保护区中有明显不同。对保护区内外人工林进行适度干预可明显提高其对白冠长尾雉的保护价值。本项目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白冠长尾雉繁殖种群现状,丰富其野外生态学信息,并为提高相关保护管理措施对白冠长尾雉的保护成效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2
  • 0
  • 0
  • 0
相关项目
徐基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