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华北亚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个猕猴亚种,目前仅分布于太行山南端地区-世界上野生猕猴分布最北的区域。猕猴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课题。人类的旅游干扰不可避免地对非人灵长类动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项目拟在以往对野生太行山猕猴研究的基础上,以旅游景区长期半封闭管理模式下的猕猴种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检测分析等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干扰条件下太行山猕猴的社群结构特征、繁殖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现状等,揭示人为干扰条件下猕猴在繁殖生态、社群结构、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响应机制,回答灵长类社会形态进化中有关自然选择与适应的理论问题,发展和完善猕猴社会生物学领域中社会组织和结构与环境关系理论;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猕猴在中国的起源、适应与变异等研究奠定基础;为其他类似旅游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一较好的研究范式。
Taihangshan macaques;Human disturbance;Reproduction;Behavior;Hornmone
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中国所特有,目前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南端地区。本研究在济源市五龙口风景区,基于野外调查和历史数据,分析了猕猴的种群动态、繁殖生态;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采用目标动物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分析了旅游干扰下猕猴群内个体的优势等级;调查了猕猴活跃度和残疾状况;基于粪便激素含量,分析了猕猴应激水平的季节变化、游客数量和空间分布、个体社会等级对应激水平的影响;对比研究了不同人类干扰下猕猴的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个性化和行为序;观察并记录了的死婴携带行为和双胞胎诞生事件;研究了个体间面部相似性与亲缘距离的关系;探讨了社会和气候因素对猕猴出生性比的影响;采用麦克考斯特氏计数法,分析了气温和游客数量对猕猴肠道寄生感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景区猕猴种群的增长模型为Nt = 71.637e0.082t,年均增长率8.92%;2)成年雌性的分娩时间从2月一直延续到8月,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10日,为非季节性繁殖;3)在人类旅游干扰下,猕猴的等级结构呈现出更加严格的线性等级关系;4)猕猴的活跃度与游客人数的自然对数显著线性相关;猴群内有较多的残疾或发育异常个体(主要为雄性个体);5)成年雄性猕猴的粪便皮质醇激素呈单峰型,以6、7月份最低,1月前后最高;猕猴粪便皮质醇激素水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6)粪便皮质醇激素水平与游客-猕猴的交互度、游客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7)成年雄性的年龄与社会等级、粪便皮质醇激素水平及其变异系数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社会等级与激素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均显著相关;8)猕猴群有三个摄食高峰期,其中两个高峰与游客投食有关;游客人数增加使猕猴的摄食比例减少,运动行为和休息行为的时间比例增加;9)冒失类和谨慎类猕猴的活动行为核心均为行走和独坐,冒失类猕猴的行为序交织成较密的网状,而谨慎类个体则呈线状联系;10)死婴携带行为为长期携带;11)双胞胎婴猴的发育比单生婴猴慢,但18周龄时已基本无差异; 12)个体间亲缘距离越近,面部相似度越高;13)在所有母系、高等级和中等级单元中,均无明显出生性比偏倚。但见于低等级母系单元。前一年降水量与出生性比正相关,而群体大小与当年的冬季气温的交互作用对出生性比无影响;14)共检出猕猴肠道寄生虫7种,总感染率为97.95%;环境温度、游客数量对猕猴肠道主要寄生虫的EPG值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