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白光LED用新型二价铋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
  • 项目名称:白光LED用新型二价铋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1072060
  • 申请代码:E0207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彭明营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新型固态白光LED照明兼具节能环保、高效耐用等特点,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但现有白光LED商品的缺陷是色温高、显色指数低,克服这种缺陷的方法是引入具有蓝光吸收的橙或红色荧光粉。目前对这些荧光粉的研究皆集中在稀土或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体系,而对Bi2+作为活性离子掺杂的研究甚少。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一些Bi2+掺杂荧光粉具有蓝光吸收,黄、橙或红色荧光,有望实现低色温、高显色指数LED白光输出。因此本项目选取Bi2+作为激活离子,系统研究其在各种晶体中的发光性质,探讨其与不同晶场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行为,操控Bi2+周围配位微环境,使吸收与荧光峰和器件匹配,开发出高效可提高白光LED产品性能的橙或红色荧光材料及有望替代YAG:Ce的黄粉,进一步探讨黄色光谱区通过直接跃迁实现激光输出的可能性。

结论摘要:

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是解决能源短缺、缓解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因具节能环保、高效耐用等特点,固态白光LED照明获得了广泛关注。但现有白光LED商品色温高、显色指数低,克服这种缺陷的方法就是引入具有蓝光吸收的红色荧光粉,或者开发基于紫光芯片的白光LED,这种方案需要开发具有紫光吸收的三基色荧光粉。目前对这些荧光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掺杂体系,而对Bi2+掺杂潜力体系研究甚少。本工作对Bi2+掺杂材料开展了系统研究;总结了稳定不同价态铋离子的方法,在研究中发现Bi53+室温下具有1-4微米发光,这为探索新型近中红外激光材料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发现了Bi0、Bi+模型的近红外发光光谱证据,加深了人们对铋掺杂激光材料近红外发光本质的认识,发现了系列高效Bi3+掺杂黄粉与红粉;提出了彭氏局域过剩正电荷模型,利用这种模型可使Bi3+→Bi2+还原反应在氧化性合成条件下发生,这一模型可推广至更多变价离子掺杂体系;通过对铋掺杂不同氧化物体系的研究,发现了系列具有蓝光或紫光吸收的红或橙色荧光材料,其中Bi2+在硫酸盐、硼酸盐中发光较强,在硅酸盐、磷酸盐等中较弱,发现温度对Bi2+寿命及发光影响较小,制备了白光LED器件,Bi2+掺杂材料的加入可改善显色性能;确认了铋掺杂磷酸盐晶体与玻璃中的红光发射源自Bi2+,而非Kroeger等人认为的Bi3+;研究发现可通过改变Bi2+周围配位环境控制2P1/2→2P3/2吸收强度与峰位。在本项目的资助下,发现了系列具有紫光-蓝光吸收Mn4+掺杂高效红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2
  • 0
  • 14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彭明营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