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构造地质学
  • 项目名称:构造地质学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40825009
  • 申请代码:D021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9-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岳军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8
中文摘要:

剖析了华南典型地区早中生代变形构造样式及热年代学格架,阐明了该变形系统中同期花岗质岩石的组成、成因与时空展布,并以中生代基性岩的源区属性及时空演变为基础约束了华南中生代演化的深部背景,认为华南腹地早中生代为一包含薄弱带的斜向汇聚型陆内变形构造系统,提出了华南腹地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Pengea大陆聚合时与周缘造山作用间的耦合模型。解析了华北陆块中部带早元古代变形期次、样式及变形时序,论述了华北陆块中部带早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为受俯冲交代改造而成的碰撞后背景产物,多角度论证了华北陆块早元古代碰撞构造体制及其对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认为赞皇变质穹隆于早中元古代定型,而非中生代变质核杂岩。在滇西地区厘定出早渐新世崇山走滑带为左旋剪切,而高黎贡-那邦走滑带发育同期的右旋剪切,印支地块于第三纪经历了穿时构造逃逸。已发表SCI论文54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6篇(国际13篇)。论文被他引418次

结论摘要:

项目”构造地质学”按照原设计书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开展了赣西北、闽西南、海南等地区/构造带以及华南显生宙花岗岩的野外地质、宏微观构造、热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的大量数据为剖析华南显生宙构造属性、认知华南内陆中生代变革事件的变形构造时空组合规律、华南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与独特属性、阐明其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整体结构构造及其动力学模型等提供了基础。主要进展包括(1) 从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多角度限定了华南广西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两次陆内造山的构造属性,认为扬子与华夏两陆块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强烈的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不只是两陆块的陆壳结构的变形变动和构造重组,也发生了以面型陆壳物质重建的变质和岩浆作用,且江南-雪峰以东广西期和印支期变形、变质和花岗岩浆同期发生且共存于同一空间,其构造属性不是不同板块的俯冲碰撞造山事件,而是一个没有大洋参与的陆内造山事件。(2) 确立江南雪峰隆起及其两侧地区的结构构造及其变形序列, 印支期构造是沿向北西斜向汇聚和向上挤出的结果,江南-雪峰山印支期推覆构造系是华南内部印支期构造体系的一部分。(3) 限定了华南南缘云开-海南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时序, 云开-海南岛所发育的NW向韧性变形与越南北部在时间、空间及构造性质方面具有一致性,提出华南板块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可能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及印支-华南碰撞有关。(4) 勾绘出了侏罗-白垩左旋压扭性变形的空间规模及其时序。华南东部燕山期花岗岩年龄集中在152-180 Ma、120-130 Ma和87-107 Ma,紧接着分别为年龄132-142 Ma和95-112 Ma的压剪环境,表现为燕山期岩浆作用与挤压变形时间上交叉出现。(5) 提出了中生代华南演变的动力学机制,认为华南腹地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周缘造山作用间具协调一致的时空耦合关系,华南腹地印支期构造格局是Pengea大陆聚合期间古特提斯洋向北/北西俯冲导致夹持于相对刚性的华北与印支陆块间的华南薄弱带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侏罗纪才开始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提出从华南本身的地壳属性行为和先存构造格局可能是理解华南内部变形构造系统动力学机制的更好途径。项目研究期间发表了SCI论文19篇,CSCD论文11篇,已完成项目设计工作量与设计目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7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4 会议论文 6 获奖 2
王岳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