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其受体负责清除,S. chromofuscus来源的天然聚酮化合物herboxidiene被证明能够显著激活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水平。本项目组在前期构建了S. chromofuscus的基因组DNA文库,并从其基因组中PCR扩增出了I型酮基合成酶的基因片段。本项研究拟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首先确定herboxidiene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而构建一套双质粒共表达系统,揭示herboxidiene的生物合成机制,并在S. coelicolor CH999中重构其生物合成途径。之后,利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对聚酮合酶不同模块中的特定结构域分别进行替换或敲除,合成一系列herboxidiene新型类似物,用肝细胞胆固醇代谢模型评估其降胆固醇活性,从中筛选潜在的候选药物。
herboxidiene;biosynthesis;polyketides;tailoring enzymes;indigoidine
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其受体负责清除,S. chromofuscus来源的天然聚酮化合物 herboxidiene 被证明能够显著激活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水平。 本实验对菌株S. chromofuscus A7847 (ATCC 4998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确定了herboxidiene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提出了可能的herboxidiene合成途径。在这一途径下游的三个修饰酶对于最终产物的形成至关重要,为研究herboxidiene生物合成途径中三个关键修饰酶的催化特性,其中的甲基转移酶基因被从ATCC 49982基因组中成功敲除,获得了herboxidiene合成过程中的一系列中间产物,对其结构进行了解析,初步推测了三种修饰酶的催化顺序,为进一步确证这一结果,来源于ATCC 49982的甲基转移酶及羟基化酶分别被重组表达,对这两种重组修饰酶的酶学性质,尤其是底物特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确定了三种修饰酶的催化顺序为环氧酶、羟基化酶、甲基转移酶,揭示了herboxidiene的生物合成机制,为将来开发更多的herboxidiene新型类似药物,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ATCC 49982基因组中发现了一类似蓝色天然色素indigoidine的合成基因簇,通过对该蓝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因素及提取条件进行研究,将其最高产量提高到8.8 g/L,该天然色素在医药及轻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