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经皮靶向超声造影研究
  • 项目名称: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经皮靶向超声造影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60178
  • 申请代码:H18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朱梅
  • 依托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恶性肿瘤经淋巴道转移是其重要的转移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的因素。肿瘤内部和周围存在的特异新生淋巴管,与肿瘤经淋巴道转移有着密切关系。已知经皮注射微泡造影剂联合局部按摩可以使肿瘤引流淋巴管和淋巴结非特异超声造影显影。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皮下局部注射分别结合了podoplanin 抗体、VEGFR-3 抗体或者VEGFR-3 亲和肽标记的三种靶向微泡(均针对肿瘤新生淋巴管高表达的配体),特异性结合肿瘤新生淋巴管靶点,探索靶向造影显示肿瘤新生淋巴管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是探讨一种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特异性靶向超声显影方法,并判断肿瘤新生淋巴管的分布特点。目前,尚未见针对肿瘤新生淋巴管的靶向造影方法报道。

结论摘要:

淋巴道是乳腺癌的重要转移渠道,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影像评估方法。超声造影是超声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常规超声造影剂不能有效驻留在靶区,依然不能识别肿瘤淋巴道转移。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靶向显影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已知,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经淋巴道转移。目前研究最多、应用较广的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及podoplanin,课题组以此为靶点制备VEGFR-3及podoplanin靶向微泡造影剂,按照计划从分子实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进行经皮靶向超声造影研究,最终在动物实验证实有较好的靶向显影效果。首先从最基础的靶向微泡制作前体—生物素化微泡开始入手,选用DPPCMPEG200DPPADSPE-PEG2000-Biotin,摩尔比为 80:5:5:10,使用复合溶酶液后成功优化制备粒径小、均一性佳、稳定性好,可用于局部皮下注射,能经受局部按摩渗入的生物素化微泡;经过长期探索及反复验证,优化制作流程、筛选试剂配比,优化提纯步骤,制备出平均抗体率携载率高达83.1%的VEGFR-3及podoplanin靶向微泡造影剂;在细胞实验中通过直接法、间接法证实靶向组平均每个视野与细胞结合的微泡较普通组明显更多,表明优化制备的抗体高携载靶向微泡有较好的寻靶效果;继之,为进一步提高靶向微泡的寻靶效果,课题组在体外仿体中应用超声辐射力推移微泡位移,初步得出有效超声辐射参数,运用于寻靶实验中,发现超声辐射力能有效提高靶向微泡的寻靶效果,最佳参数峰值负压530kPa,占空比0.031,PRF 0.97kHz,声强0.29W/cm2,机械指数0.35;在动物实验中,时间-强度曲线显示靶向组能清晰显示肿瘤新生淋巴管及淋巴结,最高强度为24db,2min后仍保持21db,在靶区聚集多,回声强度高,驻留时间长,显影效果佳。而普通组则仅能稀疏显示肿瘤新生淋巴管及淋巴结,最高强度为20db,2min后仅为15db。优化制备的抗体高携载率靶向微泡的靶区显影效果好,是一种新的更有应用价值的乳腺癌转移淋巴管及淋巴结显像剂。伴随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研究的不断进展,靶向微泡携载特异性抗体的进一步筛选,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靶向超声造影剂对感兴趣区的靶向性不断增强,显影效果不断提升,临床应用指日可待。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2
相关项目
朱梅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