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峡东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疑源类生物地层划分及其国际对比
  • 项目名称:峡东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疑源类生物地层划分及其国际对比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2035
  • 申请代码:D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刘鹏举
  • 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大型具刺疑源类是埃迪卡拉系化石群中的重要组成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疑源类化石大量发现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其生物地层学意义不断在提高,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已经显示出在地层划分与洲际地层对比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含有丰富的疑源类化石,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泛和延续时限长的特点,更有一些属种为世界性广泛分布的分子,生物地层学意义重大。课题拟在已经发现的疑源类化石材料和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峡东典型剖面可能含有疑源类化石的燧石样品和页岩样品的系统研究,掌握疑源类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状态,建立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精细的疑源类生物带。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组合对比、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建立与黔中地区磷酸盐化疑源类化石群之间的对比关系,尤其是建立与其它板块(重点与澳大利亚南部)同期地层疑源类化石带之间的对比关系,为埃迪卡拉系内部细化提供古生物学依据。

结论摘要:

大型具刺疑源类是埃迪卡拉系化石群中的重要组成类型之一,研究表明他们在埃迪卡拉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具有研究历史悠久、化石丰富、地层序列清晰等特征,是国际埃迪卡拉系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埃迪卡拉系疑源类化石开展深入、系统的古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研究将为国际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序列的建立、生物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的划分提供翔实的古生物学依据。项目通过对多条典型剖面采集的燧石薄片的细致观察,在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发现大量微体化石,据微体化石的地层分布,建立2个疑源类组合,即下部的Tianzhushania spinosa 组合和上部的Hocosphaeridium anozos-H. scaberfacium-Tanarium conoideum 组合。下组合中代表性特征分子为Tianzhushania spinosa, 统计显示T. spinosa的丰度在组合中大于60%,其他属种数量均相对较少。目前,除中国华南地区之外,T. spinosa仅见于印度北部(尚未正式发表,信息来自与Harshita个人通讯),表明下组合可与印度北部的埃迪卡拉纪疑源类组合相对比。与下组合相比,上组合的属种有着更高的丰度和分异度,组合中Hocosphaeridium anozos, H. scaberfacium具有最多的数量并在整个组合延续时限内具有分布。生物群对比研究显示,上组合无论是优势属种还是其他属种均含有许多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复杂具刺疑源类组合(ECAP)中的分子;而下部组合中的特征性分子Tianzhushania spinosa在澳大利亚ECAP中未见。由此提出,峡东陡沱组疑源类化石上部组合可以与澳大利亚ECAP相对比;而下部组合在澳大利亚缺失。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上组合还可以与欧洲板块东部和西伯利亚板块上的疑源类组合相对比。此外,在生物地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进展,提出以生物演化阶段为基础、以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变化界面为标志,对埃迪卡拉纪进行年代地层划分的设想,提出将埃迪卡拉系划分为2统5阶,并进一步指出新发现的陈家园子剖面具有出露良好、地层序列清晰、化石丰富和交通便利等特征,具有潜在的界线层型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5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7 会议论文 9 著作 1
刘鹏举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