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城市外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沿海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模式下港口-腹地空间相互作用为独特视角,结合经济地理学、港口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及系统论等学科理论观点,揭示港口-腹地交互作用下的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区域分异模式。利用已掌握的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省区系列城市统计数据和港口统计资料,运用定量评判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透视各时段沿海地区港口-腹地型城市外部空间体系分布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功能地域和空间组织形态,模拟其演化过程,揭示其作用机理;同时,从沿海三大经济圈和典型省域内部两个空间尺度总结其空间模式,并在探讨其空间模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基础上,展望其发展态势。项目意在深化对我国沿海地区港口与腹地间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联系的认识,丰富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涵,为沿海地区城市化健康发展、开放型城市空间经济系统整合提供科学参考。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rts and cities;Port-city spatial system;Time-space evolvement;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model;
将“城市外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经济地理学、港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角度,以港口与城市及腹地的空间交互作用为主线,探讨沿海地区港口城市空间组织特征,揭示港口-腹地型城市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区域分异模式。项目利用已掌握的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省区系列城市统计数据和港口统计资料,运用定量评判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透视各时段沿海地区港口-腹地型城市外部空间体系分布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功能地域和空间组织形态,模拟其演化过程,揭示其作用机理。项目遵循一条主线、两个方面、三个空间层次、四个重点内容的思路,紧紧抓住港-城交互作用的主线,考虑港口、城市两个方面,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空间层次,围绕港-城关联特征、空间模式、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四方面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科研工作思路和系列成果。课题组用一本学术专著构筑较完整的理论体系、8篇核心论文为骨架,9篇关联论文为支撑,10篇拓展论文为辅助的成绩较好完成项目预定计划,此外,部分研究成果仍在待刊或在投,后续成果会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内容和价值。项目主要从三个空间层面取得重要成果。第一,微观层面,在比较中国主要海港城市空间特征基础上,以大连为例,全面总结和系统刻画了现代港口发展对城市产生地域空间作用的特征、过程及动力机制,提出港城式土地利用模式、港航式城市物流空间网络等概念模式。第二,中观层面,提出中国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详解其发展阶段,构筑不同阶段空间模式,系统论证港口地域作用下的港-城空间组织演化轨迹。第三,宏观层面,以“海港空间效应”计量模型为核心,在刻画港口空间作用深入、广度基础上,对沿海三大港口群作用下的三大城市群——三大临港化区域的港-腹城市经济地域系统空间分异特征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此外,在港城关系的关联类型、作用机制方面提出提出DCI的概念、内涵及其算法,对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港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定量测度,并运用VAR模型构建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港城驱动模式进行系统分析。项目意在深化对我国沿海地区港口与腹地间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联系的认识,丰富港口交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涵,为沿海地区城市化健康发展、开放型城市空间经济系统整合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