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我国东南沿海及临近海域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项目名称:我国东南沿海及临近海域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306023
  • 申请代码:D06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丁少雄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厦门大学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应用ISSR标记技术和测序技术在DNA分子水平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及临近海域石斑鱼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在形态学及骨骼学等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并确定多种有争议的石斑鱼物种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和进化途径,在此基础上重建石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研究成果将可为解决我国东南沿海及临近海域石斑鱼类诸多争议的分类研究提供有力证据,并可为人工养殖中优质石斑鱼种苗的引进和鉴定提供技术保障。

结论摘要:

一直以来,种类繁多及体色的复杂多变一直困绕着石斑鱼类的进化关系和分类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在DNA分子水平上,应用测序技术结合其他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及临近海域石斑鱼类的系统发生关系,探讨了多种有争议的石斑鱼物种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和进化途径,并重建了印度-西太平洋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推翻了国内原认为的宽额鲈独立于石斑鱼属的错误观点,证实其应归入石斑鱼属;指出驼背鲈属与石斑鱼属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很可能是石斑鱼属内的一个特化类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石斑鱼属鱼类的分化与地理分布无关的新观点,即同一地理区系的石斑鱼属鱼类非单系起源。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两个混淆种斜带石斑鱼与点带石斑鱼分化已达到种间水平,并确认存在杂交现象,此外还获得了可区分子代和双亲的特异性分子标记,为两种石斑鱼的分类、保种和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帮助。此外,运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几种重要的石斑鱼类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并开发了多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石斑鱼微卫星位点。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4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4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丁少雄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