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西藏相”二叠纪地层的地化特征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型式
  • 项目名称:“西藏相”二叠纪地层的地化特征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型式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473003
  • 申请代码:D03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曹长群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我国西藏南部深海盆地和海山型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和生物群十分独特,含有深海硅质岩、红色菊石灰岩和海山型红色礁灰岩等,另称"西藏相",而与冈瓦纳北缘浅海沉积为主的"喜马拉雅相"及华南局限海相沉积显著有别。在冈瓦纳北缘此类沉积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经阿曼、西藏延伸至帝汶岛,但往往表现为混杂岩带或外来体,缺少连续剖面,以致以往对这一独特类型的二叠纪-早三叠世的生物群和环境演化了解甚少。经初步研究,我国西藏普兰县姜叶玛、拉孜县布玛等雅鲁藏布江沿线露头区具有层序完整、化石丰富的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在详细研究化石群和沉积层序的基础上,着重碳、氧同位素及其它地化指标的研究,从生物与环境协同演进的角度,探讨"西藏相"沉积区生物大灭绝和古环境变化的模式,为深入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的环境变化和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及复苏的型式提供重要的新资料和新认识。

结论摘要:

我国西藏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育的一套灰岩体整体上属于新特体斯洋早二叠世晚期到乐平世的海山型沉积,其生物相属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冷水相和特体斯区暖水相的混合类型。其中,姜叶玛地区有孔虫、腕足类、牙行刺、珊瑚和介形虫的生物地层研究,证明该剖面发育了厚度超过1300余米的二叠纪Guadalupian-三叠纪Olenekian的连续沉积。保存了二叠纪最晚期的四射珊瑚礁,同时还出现以有孔虫Colaniella parva、Reichelina pulchra为代表的长兴阶最晚期的生物带。其生物地层分布形态基本与华南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的表现一致,主要表现为暖水型的有孔虫和珊瑚同时消失,但是腕足类的消失更早地受到二叠纪晚期环境变冷事件的影响。该地区早三叠世大量出现的开阔海环境的介形虫类型,表明这一浅海环境受到灭绝事件后期缺氧事件的影响可能较弱。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出与华南及其他地区类似的两次负异常。但是在华南代表生物灭绝事件界面的首次负异常却处于姜叶玛剖面最晚期的四射珊瑚礁内部,并早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发生的火山事件。这一特点意味着二叠纪末期的碳同位素事件和火山事件并不同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5
  • 0
  • 0
  • 1
相关项目
曹长群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