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开始,浙江、江苏等鸭鹅养殖大省相继暴发一种新的病毒病。病鸭病鹅吃料锐减,出现脑炎样神经症状,蛋鸭蛋鹅产蛋大幅下降甚至绝产,死亡率因发病日龄的差异在5%-55%之间,给鸭鹅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前期研究得到E、Ns5基因部分序列与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同源性在91%以上,因此将该病暂命名为鸭鹅黄病毒病,中国在禽类是首次发生,国际在水禽是首次发生。为尽早控制该病,首先必需加快对病原学特性的研究。筛选培养基质来大量繁殖病毒,得到纯化病毒,确定它的核酸类型和形态结构;采用DNase-SISPA方法并结合黄病毒属病毒基因同源性设计引物,测定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结合单抗技术和免疫荧光方法研究病毒在动物各器官的分布和移行规律;建立病原的ELISA和PCR快速检测方法。以上研究拓宽了国内外禽病研究的新领域,研究成果将为国内外今后进行有关研究和制定综合防制措施提供首份科学数据和理论指导。
waterfowl;Tembusu virus;pathogenicity;detecting methods;immunogenicity
2010年3月开始,浙江、江苏等鸭鹅养殖大省相继暴发一种新的水禽病毒病。发病水禽包括种鸭、蛋鸭、肉鸭和种鹅、肉鹅。该病临床主要为采食量下降甚至绝食,产蛋率大幅下降或停产,拉稀,部分有腿瘫、摇头、仰卧等神经症状,死亡率5%-55%。病禽或死禽肝脏出血、卵泡出血、坏死,有的腿肌出血。该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种禽感染后受精率、孵化率降低,孵化后期死胚增多,死肧头颈水肿,雏禽成活率低。该病给水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在国际水禽、中国禽类首次发生。2010年9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鹅源病毒JS804株,前期研究得到该病毒E、Ns5基因部分序列与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同源性在91%以上,因此将该病毒称为鹅源坦布苏病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相继进行了以下研究。研究了病毒的培养基质、增殖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病毒可以在鼠脑、禽胚和细胞上培养,产生较高的滴度。将病毒纯化后进行了病毒蛋白分析和全基因序列测定,病毒株JS804基因全长为10990bp,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建立了针对E基因的RT-PCR、套式RT-PCR方法,针对NS5基因的RT-LAMP方法,针对NS2A基因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基于E蛋白单抗和NS1蛋白单抗的双抗体夹心ELISA等病毒检测方法;建立了测定抗病毒E蛋白和NS1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比较了不同禽源分离株和相同禽源不同分离株病毒对鸭胚、鸭和乳鼠的毒力和致病性,明确了病毒在水禽体内的增殖规律。研究了病毒对鸭和鹅的组织嗜性及病毒在其体内的移行规律。成功研制了抗病毒E蛋白和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确定了病毒具有垂直传播机制和通过接触、粪便和飞沫水平传播机制。表达了NS1、NS5、EⅠ/Ⅱ、EⅢ、E蛋白和多抗原表位串联成的TEM蛋白,表达的E蛋白免疫鸭和小鼠后可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通过增强淋巴细胞转化、提高细胞因子水平而激活细胞免疫机能,达到中和病毒和抑制病毒繁殖的作用。以上研究成果为水禽坦布苏病毒病病原的基础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研制防控产品和控制该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