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关于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已有学者从基因层面阐述其发生机制,发现钾离子通道、炎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房颤有关,并发现房颤基因多态性还存在种族差异性的特点。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成人房颤患病率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且临床特性与新疆地区汉族房颤人群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点是否与哈、汉两民族房颤基因多态性有关?基于此,本项目拟采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房颤与非房颤人群样本,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PCR-RFLP法),确定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房颤及非房颤人群基因型,计算其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其差异,进而明确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哈萨克族、汉族房颤的相关性。本项目通过对哈萨克族与汉族房颤基因多态性研究,填补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房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空白,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Atrial fibrillation;gene polymorphism;Xinjiang;;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房性心律失常,简称“房颤”(AF),房颤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房颤是复杂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多种内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项目收集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房颤人群(房颤组)和非房颤人群(对照组)各100人的外周血样标本,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琼脂糖电泳法鉴定分析KCNQ1 P448R、KCNQ1 G643S 、KCNE1 G38S 、KCNE1 D85N 、ACEID 、KCNE4E145D、 CRP1444C/T、CETPTaqIB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采用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因素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各个基因多态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各个基因多态位点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房颤及非房颤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项目历经3年时间,严格按照入选标准筛选哈萨克族、汉族房颤及非房颤患者共400人并提取DNA样本,工作量大,现有实验结果显示ACE基因I/D位点、KCNE1 D85N位点、CRP 1444C/T位点、CETP Taq1B位点与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房颤显著相关,除CETP Taq1B位点两民族无差异外,其余均存在民族差异性;KCNE1 G38S位点、KCNQ1 P448R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房颤显著相关,且有民族差异性;KCNE4 E145D 位点在新疆有民族差异性,可能与哈萨克族房颤患者有相关性;KCNQ1 G643S位点与新疆地区哈萨克及汉族房颤均无相关性。 本项目组瞄准国际前沿, 积极进行源头创新, 3年来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要求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以房颤易感基因为重点,组建和补充了新疆少数民族房颤基因数据库,提出了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房颤房颤患者易感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特点,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寻找到了一批能深入发展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的支撑点,建立和发展了我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特色的房颤患者分子基础研究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