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菌氟喹诺酮(ABFQ)的作用靶拓扑异构酶(TOPO)与哺乳动物在功能和序列的相似性,设计合成抗肿瘤氟喹诺酮(ATFQ)是目前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现有的研究基础发现,氟喹诺酮(FQ)C-3羧基并非是ATFQ分子所必需的,而可被一些稠杂环替代,同时羧基移动到C-3稠杂环核上所构成的"拟FQ"分子更有利于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但是,对众多的稠杂环而言,哪些作为C-3羧基的电子等排体,及稠杂环核羧基位置的变化对药效有何影响? 我们所知甚少。因此,以现有的ABFQ为原料,用唑杂环作为C-3羧基的电子等排体,进而设计为FQ C-3均三唑/噻二唑/恶二唑并(噻)二嗪羧酸"拟FQ"分子,并通过目标物的合成方法、结构表征、活性评价、作用机制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探讨"FQ骨架-C-3稠杂环核-羧基"等结构单元的变化对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得出初步的构-效关系,为ATFQs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fluoroquinolone;carboxylic isostere;heterocycle;antitumor activity;
本课题基于抗菌氟喹诺酮的作用靶-拓扑异构酶(TOPO)与哺乳动物体内相应的TOPO在功能和序列的相似性,通过抗菌氟喹诺酮的结构修饰发展抗肿瘤氟喹诺酮化合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 用酰腙、杂环或稠杂环作为氟喹诺酮C-3羧基的电子等排体可提高其抗肿瘤活性,表明C-3羧基并非是抗肿瘤活性所必要的药效团,为进一步发展抗肿瘤氟喹诺酮先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验证了喹啉环C-7哌嗪基也可被其等排体取代,扩展了结构修饰的途经和方法。 3) 氟喹诺酮骨架通过C-3位C=C双键与杂环酮构筑的查尔酮结构类似物具有强的抗肿瘤活性,扩大了对C-3羧基的修饰方法,有利于新结构的化合物。 4) 通过结构修饰,发现了新结构的抗结核化合物,为课题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