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已进入关键阶段。调研发现:重建工作进展不容乐观,重要原因在于受灾地区的政府能力与繁重的重建任务及其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灾区某县由于重建09年投资规模比震前扩大100倍,相当于省级规模,但政府能力没有相应提升,导致重建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利用,按时实现目标存在困难。如何短时期有效提升政府能力以适应国家提出的重建目标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研究重要创新之处。如何科学评估重建目标各阶段的实现情况?受灾县实现重建目标在各阶段需要的各项政府能力如何?如何提升县级政府能力以全面实现重建目标?这是当前重建工作亟待解决实践和理论问题,但目前相关研究鲜见。本研究围绕以上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受灾群众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分别在重建中期、末期两个时点评估重建目标实现情况及其地方政府能力;围绕重建目标,研究关键政府能力及制约其发挥的关键体制机制瓶颈,并提出政策建议。
Wenchuang earthquake;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government capacity;earthquake –affected residents;
本研究围绕地震灾区居民的地震影响、主要需求、重建意愿、重建信心及其影响因素,选择若干典型的时点,研究了以上变量及其变化与受灾群众的经济社会特征变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从政府部门和受灾群众视角,评价了灾区受灾群众的经济恢复、公共服务恢复及政府能力情况。研究表明①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民族”、“地震前家庭经济状况”的受灾居民,地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住房修建、就业生产等需求均与“地震对收入来源影响”、“除房屋外财产损失情况”显著正相关,而公共服务、伤残救助等需求与“因灾人身受伤情况” 显著正相关;原居住地与所在镇镇区的距离、地震对收入来源影响等因素对受灾群众的重建意愿产生显著作用。不同受灾群众的重建信心在不同时点具有显著差异,目前重建信心的有下降趋势;因灾受伤情况越严重、因灾财产损失及地震对工作经营或生产影响越大的群体,其重建信心总体上越弱。宏观社会资本(突出表现在信任上)对受灾居民灾后恢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恢复重建情况最好,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其次,公共文化体育再次,义务教育较差。通过受灾群众不同群体的评价情况综合分析进一步发现,受灾程度越大的群体(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工作经营或务农生产的影响程度、因灾受伤程度越大)对公共服务恢复情况评价越差。 ③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农房修改重建政策落实得较好,城镇住房修复重建政策、就业援助政策落实得较差;受灾程度越大的群体(“地震对收入来源影响程度”、“家庭成员伤亡情况”、“除房屋外个人财产造成的损失程度”越大)对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越差。 ④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绩效不高,资源整合能力对提高应急管理绩效贡献最大,信息收集能力、维护稳定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次之,而应急基础能力最弱。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受灾县(市)政府的各项关键能力随着时间推移都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重建资源运用能力”提高最大;不同关键能力在重建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重建资源配置能力”在重建各阶段对重建绩效均有显著正向作用;“重建资源运用能力”对重建绩效的影响,随着重建阶段的推移由不显著向显著正向作用变化;而“重建资源整合能力”对重建绩效的影响,随着重建阶段的推移由显著正向作用不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