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
  • 项目名称: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50908191
  • 申请代码:E08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赵炜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空高度压缩的背景下,缺乏适合灾区的建成环境评价技术,难以支撑灾后重建反馈机制,难以理性判断安居建设成效。灾区地域环境庞大复杂,已有的评价技术体系在较大范围数据采集方面存在方法论的瓶颈,其评价因子等关键技术环节也难适宜。研究从"板房滞留人群"切入,从方法论上创新抽样方式通过对代表灾区矛盾特征的板房样本(特征人)的选取和追踪,切入其安居环境,在安居环境中再进行随机抽样,从而完成比较样本(平均人)的抽样,和数据库建立的动态过程。研究结合质化和量化,群体和个案,横向和纵向的多元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灾害特征变量,对震灾建成环境评价因子建构,以及相关测评环节做技术更新,在整体上建构适宜灾区特征,应用范围拓展的建成环境创新评价技术体系。在该体系下完成一定量的典型安居环境评价,加以横向比较和整合,形成一套反映民情,科学理性的评价成果,达到在上述关键技术创新基础上,应用基础研究的双重目标。

结论摘要: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全面胜利,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重建目标。其中的经验既是对灾后重建高屋建瓴的理论总结,也为类似的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引。 本研究基于不同方向,自下而上地调查灾区民众,开展灾后安居环境重建的追踪与评价研究。主要内容涉及评价技术体系建构,以及社区环境重建、社区中心重建、社区安全重建;自建与援建住宅比较、公众参与、规划伦理等方面的焦点问题;涵盖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结论总结四大方面。 结合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灾害特征变量,对震灾建成环境评价因子建构,以及相关测评环节做技术更新,在整体上建构了适宜灾区特征的建成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在该体系下完成了一定量的典型安居环境评价,加以横向比较和整合,初步形成了一套反映民情,科学理性的评价成果。 研究在“三角形综合评价法”和“四步法”基础上,建立了灾区安居环境重建的评价因子体系;增加了灾区民众筛选评价因子的研究环节;评价方法借助了安全建设、城市更新等方面已有的经验;研究创建的评价因子集索引及其使用方法导引。 在基础理论研究部分,以“灾民群体”为中心,对灾后安居重建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供“安心、安康、安定”的安居环境应为社区环境重建安全性评价的目标;认为重建评价因子集的构建思路应该根据评价旨趣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综合考虑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使用者需求及专家意见可以较好的保证评价因子集的合理性;通过调查使用者获得的数据计算权重较之专家更为合理;由于灾后恢复的阶段性明显,灾后重建城镇安居环境评价因子集中有必要体现时间与空间的差异。 在具体评价结论方面提出以产业建设是灾后城镇社区安居环境总体水平的支撑点;灾后城镇社区中心建设是活跃灾后城镇安居环境的关键点;以都江堰市为代表的灾后居民自建是较为成功的公众参与重建重要范例;援建和自建住宅的效果差异显著,但住宅重建总体满意度均较好。 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的成果,研究从规划设计伦理的角度对灾后城镇社区重建进行了思考,提出社区重建规划中的安全伦理问题,和人文伦理问题在整个灾后重建规划中最为重要,并分析了其影响灾后城镇社区居民对重建社区认可度的原因。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
  • 2
  • 0
  • 0
  • 0
相关项目
赵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