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扬子褶皱带弧形弯曲成因的古地磁研究
  • 项目名称:扬子褶皱带弧形弯曲成因的古地磁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374023
  • 申请代码:D04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谈晓冬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扬子褶皱带的构造走向在中扬子地区发生明显的弯曲,针对对引起这一构造形迹变化的原因所存在的争议,拟选择三个关键地区,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的测量和分析,对早三叠世岩石进行详细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以检验这些地区构造形迹变化的构造旋转模式,从而对该地区褶皱、推覆等构造变形的过程做出解释;更进一步地,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中国南、北两板块的碰撞机制及最终拼贴固结的时代。

结论摘要:

扬子褶皱带的构造走向在中扬子地区发生明显的弯曲,已有古地磁研究揭示扬子褶皱带一些地区经历了显著的顺时针旋转,但对这一构造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涉及的地区还缺少很好的认识,尤其是对它的成因机制存在争议。我们在中扬子褶皱带进行了三叠纪和侏罗纪岩石的古地磁学研究,主要结果概述如下1)从秭归盆地大溪滩剖面下三叠系大冶组灰岩获得了一组稳定的特征剩磁方向(通过了褶皱检验和组构检验),该方向与中三叠系巴东组结果一致,都显示30-40度的顺时针构造旋转。结合已发表的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中扬子褶皱带存在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构造形式。2)从湖北阳新、通山、蒲圻早三叠纪灰岩获得了两组稳定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别通过褶皱检验、倒转检验和组构检验),它们揭示了40-100度的顺时针构造旋转。由于弯山构造最多接纳30-50度的旋转量,说明岩层在推覆过程中或褶皱同时发生过多期次的旋转。3)从湖北蒲圻和重庆万洲分别获得的褶皱后和同褶皱的剩磁组分显示15-30度的顺时针旋转,从而证实了研究区构造走向的变化是由弯山构造形成。由于上述地区接近华南-华北的边界,这一构造现象很可能是在拼贴末期由华北地块向华南地块的构造挤入作用所造成的。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谈晓冬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