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青藏高原侧向地幔流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记录
  • 项目名称:青藏高原侧向地幔流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记录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2152
  • 申请代码:D021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朱传庆
  • 依托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可能存在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与岩石圈增厚相关的向东的侧向地幔流。热状态既作为动力与热背景参与了深部动力学过程,同时又对深部动力学过程的结果予以响应和记录,如果地幔流确实存在,那么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盆地及周缘(包括龙门山和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岩石圈热演化应对此有所响应和记录。本研究拟通过综合热史恢复手段,利用多种有效古温标,辅以构造-热演化模拟,系统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热史,结合现今地温场和岩石圈热结构,刻画研究区(晚白垩纪/新生代以来)的岩石圈热演化特征。进而分析不同地区岩石圈热演化差异所反映的深部结构、过程差异,通过地热现象认识岩石圈深部物质流动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地热学的角度对包括青藏高原深部侧向地幔流是否存在的问题等做出回答。

结论摘要:

本研究利用系统的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等低温热年代学数据,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热史反演方法和先进的模拟软件,系统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热史。进而分析不同地区岩石圈热演化差异所反映的深部结构、过程差异,通过地热现象认识岩石圈深部物质流动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地热学的角度对包括青藏高原深部侧向地幔流是否存在的问题等做出回答。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四川盆地热历史可大致以260Ma为界分为中二叠世末期之前的热流升高阶段和之后的热流降低阶段。盆地最高古热流在60mW/m2以上,少数钻井经历的最高古热流较高,超过了100 mW/m2,如盆地西南的汉1井。钻井的热流演化特征相对一致~260Ma的最高古热流在60~120mW/m2,最高古热流由峨眉山地幔柱中带向外带、外带以外的川东北地区逐渐减小。盆地热流在~90Ma时降低至50~60 mW/m2左右。晚白垩纪以来,盆地开始了抬升剥蚀,中新生代的热状态至现今的演化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川中地区表现为热流升高,川东地区表现为下降。综合对四川盆地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盆地热流升高并在中二叠世末期达到最高古热流的过程与峨眉山地幔柱的发育和玄武岩喷发有关,四川盆地古生代(中二叠世之前)的热史主要受峨眉山地幔柱的影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结束后,四川盆地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较少,热演化主要受控于三叠纪以来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以及后期的构造、沉积作用。而盆地不同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热演化轨迹的差异,体现了剥蚀机制不同以及深部构造(如地幔流等)对地壳浅层内地温场演化的影响。川东北中新生代以来持续剥蚀和降低的热流反应了其抬升剥蚀与秦岭造山带有关,而川西地区的热演化则可能与深部地幔流有关,在前者造成温度和热流降低的同时,后者则会造成热流升高。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4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2 会议论文 37 著作 2
朱传庆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