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对一些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其治疗机理欠清且鲜有研究。刮痧可能通过直接刺激体表以及刮拭所产生的"痧"等作为刺激源,激活不同的生物学通路,发挥生物学效应,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本项目通过观察不同手法刮痧对血流灌注量和皮肤温度变化,刮痧前后胆红素、SOD等的变化,白细胞及白介素的变化,以及刮拭部位组织形态学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来探索刮痧通过微循环和能量代谢、机体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组织内阿片肽、SP、BK、HA、5-HT等生物活性物质变化的途径和生物学作用,揭示"痧"的本质,评价刮痧的安全性,指导临床科学应用。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观察不同手法刮痧的生物学效应规律和作用机制以及"痧"组织的生物活性和形态变化。
Gua Sha;action mechanism;safety;skin;morpholog
刮痧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对一些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其机理欠清且少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刮拭在体表直接产生的"痧"作为刺激源,以出痧皮肤组织中相关化学物质的变化作为探索刮痧作用机制的切入点开展研究。我们通过观察正常人体刮痧前后局部体表温度和血流灌注量变化的研究发现,刮痧可明显提高被刮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升高局部皮肤温度。但是重手法手法刮痧后局部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轻手法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1)。这说明刮痧可明显提高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皮肤温度,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而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可能是研究不同手法刮痧机制的重要切入点。我们给正常人体刮痧后发现,其刮痧区局部皮肤组织中糖皮质激素(GCS)、P物质(S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远远高于非刮痧区(P<0.1)。提示刮痧可能通过提高皮肤组织中GCS、SP和SOD含量以提高机体的抗炎、镇痛和抗氧化能力。动物和人体试验结果都显示刮痧造成人体皮肤表皮层等组织形态学改变,其主要体现在表皮层厚度和毛囊血管变形方面,而对局部皮肤组织内的神经纤维形态无明显改变。动态观察发现这种改变在5天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刮痧疗法的安全性。人体实验还发现刮痧对局部组织中类胰蛋白酶标记的肥大细胞(MC)表达起到下调作用,并且促使脱颗粒现象出现,这为MC脱颗粒可能参与刮痧部分生物学效应提供了形态学佐证。观察正常SD大鼠刮痧前后不同时程刮痧区局部皮肤组织中相关化学成分变化发现刮痧对局部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5-羟色胺(5-HA)、组胺(HA)的表达起到上调作用,提示刮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些化学成分所产生的的生物学效应有关,同时其表达变化在远期(第5天) 逐渐恢复正常,说明刮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我们得出结论,刮痧可明显提高被刮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升高局部皮肤温度,对局部皮肤组织内的神经纤维形态无明显改变,通过刮拭影响局部皮肤组织中激素和细胞因子等的分泌和扩散可能是刮痧网络调节效应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所使用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红外热像仪器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刮痧网络调节效应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今后刮痧疗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