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以藏东南-印缅交界构造急剧转折区为重点,地震层析与构造地质岩石学研究为基础,主要研究印缅陆块与扬子块陆强烈汇聚引发的岩石层的重组,各圈层(上地壳,中、下地壳、岩石层以幔、软流层地幔)的结构变异,成分和相态变化及相互作用,伴生的岩浆-变质作用,地壳堆垛增厚,块体隆升在邻接盆地沉降和环境演变的响应。
本课题以藏东南构造急剧转折区为重点区,地震层析与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研究为基础,研究印缅地块与扬子陆块强烈汇聚区的岩石层结构及其重组变异,以及伴随的地壳岩石变形-变质作用与块体的抬升过程。主要的新进展一,基本建立了研究区地壳强烈缩短构造样式和岩石层结构框架。构造上是区域性断裂汇聚组成的非均匀强变形变质带。东西方向的视缩短量达到500-600公里。两地块的岩石层板片相向下冲,而地壳构造除走滑构造外,由东.西两侧向中间相向逆冲,其间98o~101oE为一近南北向地幔低速体所占。二,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地区鉴别出冈底斯带岩浆岩的分布,确认印度大陆地壳约50Ma时俯冲到冈底斯岩带之下的地质剖面。大峡谷8Ma以来开始构造抬升,约在3Ma以来快速剥露,是气候作用(或)热隆引发伸展的结果。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2.7万年经河流袭夺贯通而形成的。三,论证了高原东南部存在一个海拔约3000-4500米向东南倾斜的夷平面,其形成在8Ma以前,约在5-7Ma该夷平面发生裂解,地壳快速隆起,3-4Ma以来形成了现今构造地貌系统。四,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变质带是新生代变质变形带,是碰撞引发地壳结构重组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