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体系之一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做出了成绩。两年多的时间中,本人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88篇SCI文章154次的引用和评述。一些研究结果已成为国际同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恒星演化晚期是目前恒星演化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本人提出了恒星演化晚期外壳抛射的判据,给出了恒星初始-终止质量关系。2.提出了钡星、CH星的形成机制,“使钡星形成机制摆脱了困境”(著名钡星专家Jorissen评语,见附件C11),并对观测结果作出了理论预测,而该理论预测已得到多位国际观测学者的观测证实。该工作被MNRAS审稿人称为“钡星、CH星研究的里程碑”(见附件C1)。3.指出双星相互作用在双极行星状星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首次解释了双极行星状星云在银河系中的分布,确定了双星公共包层演化中最重要的抛射效率。4.提出了简并双星的形成机制,解释了传统双星演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简并双星质量比分布。给出了最新AGB/FGB 星核质量-恒星光度半径关系,该关系是恒星研究中的基本关系之一。
英文主题词binary evolution; subdwarf B stars; Type Ia supernovae; evolutionary population syn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