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生境破碎化对不同尺度海南蜡皮蜥空间利用的影响
  • 项目名称:生境破碎化对不同尺度海南蜡皮蜥空间利用的影响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0143
  • 申请代码:C0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力军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蜡皮蜥是栖息于沿海沙地一种蜥蜴类动物。目前,由于人工经济林、农田、沿海养殖以及旅游开发等大量侵占了蜡皮蜥的栖息地,使其生境呈现严重的破碎化现象,种群数量下降十分迅速。生境破碎化效应对物种的影响取决于物种空间利用能力的大小,当大片连续的适宜生境不能保存时,物种对破碎化生境的空间利用、适应和扩散能力便决定该物种的灭绝机会。因此,开展生境破碎化对不同尺度海南蜡皮蜥空间利用的影响研究,对于正确理解蜡皮蜥在破碎化下生境的空间利用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采用景观生态学、GIS技术、无线电遥测、遗传亲缘关系鉴定等方法,对海南蜡皮蜥生境破碎化现状、破碎化对不同尺度空间利用影响、生境适宜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掌握生境破碎化对蜡皮蜥空间利用的影响及蜡皮蜥所采取的空间利用适应对策,为制定蜡皮蜥保护和管理对策提供基础数据。

结论摘要:

为掌握蜡皮蜥在破碎化生境下的空间利用对策以及生境破碎化对其空间利用的影响,本项目在微生境、家域和景观等3种尺度上对海南蜡皮蜥空间利用进行了研究。微生境尺度上,影响蜡皮蜥微生境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土壤因子、生境类型因子、隐蔽因子和地形因子;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在土壤硬度、海拔、坡度、人为干扰距离、乔木密度、草本密度和沙土颗粒小于0.105mm比例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蜡皮蜥偏爱分布于裸沙地、荒坡地、废弃西瓜地、桉树林地等生境的边缘,且在木麻黄林地、裸沙地、荒坡地内部、废弃西瓜地边缘、木麻黄苗地中为均匀分布类型,而其余则呈现为聚集分布,洞穴分布格局的差异主要受到植被盖度、人为干扰距离、乔木和灌木密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家域尺度上,雄性蜡皮蜥繁殖期的MCP家域面积为14091±5424.57m2,固定核家域面积在95%、75%和50%水平上分别为7234.80±2722.68m2、2568.58±1205.68m2和1083.48±684.46m2;而在非繁殖期,其MCP家域面积为9546.80±2603.58m2,固定核家域面积在95%、75%和50%水平下分别为6445.87±1512.23m2、2265.87±662.78m2、832.74±373.77m2,MCP家域面积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差异显著。繁殖期雄性家域重叠面积为3376.75±2362.38m2、雌性为99.99±93.54m2;非繁殖期,雄性重叠面积为3892.14±2526.42m2。夜宿洞穴和临时洞穴之间在海拔、坡向、坡位和植被盖度上差异显著,且夜宿洞穴和临时洞穴选择主要受到土壤因子、人为干扰因子、地形因子和隐蔽因子的主要影响。夜宿洞穴结构上一般具有1~2个拐点,而临时洞穴多为无拐点或1个拐点。景观尺度上,1998年蜡皮蜥适宜生境面积为36.36km2、较适宜生境面积为386.53km2、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958.48km2,2008年蜡皮蜥适宜生境面积为33.62km2、较适宜生境面积为331.63km2、不适宜生境面积为2023.21km2;从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蜡皮蜥适宜生境面积下降2.74km2、较适宜生境面积下降54.90km2、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64.73km2;种植桉树和相思等人工经济林、经济田开垦等原因是蜡皮蜥适宜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4 获奖 3 专利 1
王力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