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微污染原水溴代碘代消毒副产物形成机理
  • 项目名称:微污染原水溴代碘代消毒副产物形成机理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1078091
  • 申请代码:E0804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刘燕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溴代碘代消毒副产物(DBPs)比氯代DBPs具有更高遗传风险,已在饮用水厂出水中普遍监测出,而溴代碘代DBPs的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形成过程所涉及的众多自由基反应历程及动力学尚不能确定。微污染原水中藻细胞和生物处理产生的细菌及其胞外聚合物、溶解性产物同属生物质物质,目前国内外关于生物质前驱物的种类和性质对溴代碘代DBPs形成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本选题拟采用可以直接观测物质寿命短至10-7秒的纳秒级激光光解仪进行微观实验,监测溴代碘代DBPs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由基反应的中间及最终产物,确定反应历程及动力学,同时结合宏观实验揭示藻和细菌胞内、胞外物质,及它们的蛋白质、脂肪、多糖、腐殖酸、DNA等组分和亲、疏水物质在不同消毒及其组合工艺作用下溴代碘代DBPs的形成,由此阐明消毒过程中溴代碘代DBPs形成机理,为微污染原水生物处理、消毒工艺的选择、优化,及新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通过微观实验,利用可以直接观测到寿命短至10-7秒级物质的纳秒级激光光解仪 获得了甘氨酸被羟基自由基攻击后的中间产物的瞬态吸收光谱,该中间产物主要吸收范围在260nm-290nm波段,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5413×107 /(m?s)。羟基自由基可分别和溴离子与甘氨酸反应,两者的中间产物也可发生相互反应,同时检测到了有溴代氨基乙酸溴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其余主要终产物包括乙二酸和铵根离子,并阐述了相关反应机理和反应历程。通过宏观实验,以牛血清蛋白(BSA)、淀粉、腐殖酸(HA)、鱼油和DNA分别模拟微污染原水中生物源有机物的五种主要成分,研究其与无机前驱物溴或碘经不同消毒工艺——氯化消毒、臭氧消毒,和组合消毒工艺——氯化/臭氧消毒后,其溴代/碘代/氯代DBPs随时间浓度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溴离子浓度升高过程中,各模拟生化成分生成CHCl3浓度逐渐降低,CHCl2Br和CHClBr2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HBr3生成浓度则不断升高。五种模拟生化成分中,DNA对氯代/溴代DBPs生成量的影响最小;牛血清蛋白(BSA)模拟的蛋白质成分更易生成CHCl3,而HA模拟的腐殖酸成分更易生成CHBr3,生成浓度最高为356.05 ug/L。碘离子浓度升高过程中,鱼油模拟的脂肪成分是最易生成CHCl2I的前驱物,即浓度范围为13.63-16.98 ug/L。五种模拟生化成分对CHCl2I生成量的影响顺序为鱼油>HA≈淀粉>BSA≈DNA。同样以铜绿微囊藻的胞内、胞外物质,细菌的胞内、胞外物质,不同疏水性的物质为有机前驱物,分别研究其与无机前驱物溴或碘经氯化消毒、臭氧消毒,和氯化/臭氧消毒后,其溴代/碘代/氯代DBPs随时间浓度变化情况。此外,分别调研了不同微污染水源(内河水甲、乙)不同处理工艺,如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A水厂)和生物深度处理工艺(B水厂)各处理单元段内溴代/碘代/氯代DBPs的已有种类及生成潜能种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等。共发表了期刊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9篇(含3篇有DOI号码的录用证明),申请并公开发明专利和实验新型专利各一项。研究成果阐明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溴代、碘代DBPs形成机理,为消毒工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刘燕的项目
期刊论文 17 会议论文 4 著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