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一种蝙蝠脑源性、乳鼠致死性囊膜病毒鉴定及感染特性研究
  • 项目名称:一种蝙蝠脑源性、乳鼠致死性囊膜病毒鉴定及感染特性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0058
  • 申请代码:C0108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刘晔
  • 负责人职称:助理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2008年7月,我们在对蝙蝠相关人狂犬病发生地区蝙蝠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过程中,自一种蝙蝠脑内分离到一株可对10日龄以内乳鼠致死的病毒,脑内、肌肉注射和口服接种途径均可感染,感染潜伏期11~14天,症状以沉郁为主,对乳鼠的致死率为70%~100%,电镜下观察直径约80~100nm,有囊膜,但形态不典型,难以确定病毒种类。小鼠脑内中和试验时,该病毒不能被狂犬病抗血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抗血清所中和。采用冠状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和布尼安病毒科等相关病毒的引物进行RT-PCR,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扩增产物。为阐明该病毒的本质和特性,本研究将从理化学特性、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对该病毒进行系统鉴定,确定病毒种类;同时利用其特异性抗血清对蝙蝠群及同一地区其他动物群中该病毒感染的程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病毒后续的生态学或免疫学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结论摘要:

蝙蝠是狂犬病毒最主要的宿主之一,但是我国之前分离的狂犬病毒均属于狂犬病病毒(RABV),其宿主主要是犬。近几年,我国先后报道了两例蝙蝠传播的人狂犬病病例,但一直未分离到相关病原。我们通过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获得蝙蝠狂犬病毒,并完成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致病性和免疫特性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N基因序列与首次分离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的Irkut病毒(IRKV)一致性为92.4%,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Irkut病毒分离株Ozernoe一致性为98.9%,而与其他种的狂犬病毒一致性仅为70.0%~79.2%,因此,该病毒为狂犬病Irkut病毒又一新的分离株,命名为IRKV-THChina12。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IRKV-THChina12感染小鼠的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中均出现明显的血管套和神经炎性空斑,但是,RABV BD06感染小鼠的大脑和小脑中未出现明显的炎性症状。而且,IRKV-THChina12能够诱导多种炎性因子的显著变化,尤其以IL1-α变化最为明显。暴露前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接种1个剂量疫苗时,RABV感染组仓鼠存活率为80%,而IRKV感染组存活率仅为20%;接种3个剂量疫苗时,RABV和IRKV感染组仓鼠存活率均为100%。暴露后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以正常剂量进行预防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时,RABV感染组仓鼠存活率为80%,而IRKV感染组存活率为0;以10倍剂量进行预防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时,RABV感染组仓鼠存活率为100%,而IRKV感染组存活率仅为70%。结果表明,该IRKV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且与我国广泛流行的狂犬病病毒的致病特性存在差异,可能与病毒神经组织嗜性和诱导的炎性反应不同有关;在免疫原性方面,该病毒与我流行的狂犬病病毒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反应,尤其是国内目前市售的狂犬病生物制品尚不能提供针对该毒株的有效免疫保护。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个人应警惕蝙蝠狂犬病毒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并积极开展相关防治产品的研制,预防蝙蝠传播狂犬病的发生。  本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蝙蝠狂犬病毒的存在,明确了病毒的基本特性,为国家狂犬病防控战略的制定和公共卫生建设提供了数据参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发表研究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2篇,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0 会议论文 9
刘晔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