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障碍(Dyslexia)是指拥有正常智力和适当的教育机会,而在阅读方面出现认读、拼读准确性差和理解困难等特殊学习困难状态。我国小学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10%。对表音文字(英文)的研究认为,发生阅读障碍的主要机制在于语音加工缺陷。但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结构,其阅读的语音加工过程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特点。本研究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汉语语音加工任务,从行为、认知和神经生理三个层次探讨患儿语音加工的脑机制,运用功能性近红外成像技术(fNIRI)观测儿童语音加工过程前额叶的响应,探讨该脑区的异常激活,并利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进一步探讨影响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音加工缺陷的相关脑区域,初步揭示儿童汉语阅读障碍与大脑语音加工缺陷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提供干预和治疗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应用现场调查,认知测试,脑功能成像等不同方法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特点,汉字、词认知加工特点以及脑区功能活动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流行病学、心理学、生物机制等不同层次探讨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为阅读障碍的预防和矫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研究发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中的各个环节如视知觉、听知觉、意义理解、注意力等均受损害,但以听知觉损害为主,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的异质性不同于正常儿童,正常儿童中女生有其在阅读方面的优势性,但在阅读障碍儿童中,未体现出女生的优势性。汉语阅读障碍可能是一种发展性缺陷;应用汉字语音识别和语音交换任务以及不同类型启动汉字对目标汉字的识别及语义理解任务,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同表音文字的同辈一样,存在语音加工缺陷,且音位交换能力较语音识别能力更差。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不仅存在语音加工缺陷,还存在语义加工缺陷。应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进行脑功能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的脑血流代谢机制和脑激活模式明显不同于正常阅读水平的儿童,左前额叶可能是产生汉语阅读障碍的异常脑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