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仰鼻猴过去100年间经历了从东到西、从低地到高地的局部灭绝过程,期间物种丧失了约1/3的纵向领地(纬度和海拔都较低的区域)。随着牧场和耕地扩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猴群分布区最南端属半农半牧的少数民族地区。鉴于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差",若传统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其生存前景堪忧。通过系统、定量分析最南端3个猴群面临的生存威胁,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减缓和控制威胁/干扰因素;对自然淘汰/灾害导致的伤病残个体实施救护,同时在食物不足时及时人工补充食物,促进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该项目将遏止该物种从东到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灭绝趋势,坚决守护好其"南大门"。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将间接改善金沙江和澜沧江的水质和流量,有利于同饮一江水的下游亿万群众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该项项目具有超越省界、国界的社会和生态意义。
Rhinopithecus bieti;habitat degradation;corridor;grazing land;conservation
过去100年间,黑白仰鼻猴分布区丧失了约1/3纵向领地。目前,其分布区已退缩到龙马山。为避免历史重演,保证猴群分布区停止进一步向北退缩,了解和掌握黑白仰鼻猴分布区南部猴群的生存现状及其威胁因素是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本项目主要关注黑白仰鼻猴的生境变迁和破碎化、威胁因素及其影响、制定和实施管护措施以及猴群生境间的联通状况。 借助GIS技术和1974-2009年间研究区域遥感和卫星影像图分析了猴群生境变迁和破碎化过程。过去35年间,尽管适宜生境(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无显著变化,但其组成发生了变化(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减少了,阔叶林增加了),破碎化程度也加剧了。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牧场和农田来供养,高山牧场向低海拔扩展/农田向高海拔蔓延是影响猴群的直接/潜在因素;因此,控制人口和提高生产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了解和掌握生境变迁对猴群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将有助于分析、评价其生存能力,从而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木材采伐和非木材林产品采集等人类活动对猴群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制定了有关的规章制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经村民大会讨论公示后执行。此外,保护区与社区采取日常巡护和紧急救护,前者主要定期沿巡护路线关注偷猎和乱砍乱伐等行为,后者主要针对异常情况采取救护措施。 龙马山与拉沙山猴群间的村庄和公路将二者完全隔离。拉沙山和长岩山猴群间可能存在潜在廊道。不过,由于没有现成的廊道特征数据供参考,目前只能借鉴其他物种的廊道信息来分析和初步确定黑白仰鼻猴的潜在廊道。有幸的是,我们初步得到了猴群的2个廊道信息,这为研究、确定猴群廊道特征提供了思路/方向,也为探讨/保护和恢复猴群廊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当然,项目组将继续开展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