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区位选择及其对区域间关系的影响
  • 项目名称:中国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区位选择及其对区域间关系的影响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901072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孔翔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并成为与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高度相关的经济现象,但也面临飞地经济和区域间非均衡发展等严重问题。本课题拟从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借鉴国际分工、产业转移、区域创新体系、空间感知和区域间空间组织等相关理论,摸清加工贸易基地的区位选择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加工贸易制造基地转移的内在要求和转型升级的机理,结合对上海闵行和湖南长沙等地的实地调研,课题还拟进一步分析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对微观尺度上东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尺度上区域间相互关系的影响。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深化对东道地区吸引加工贸易进入并促进其发展升级的机理分析,并将探索加工贸易对中国多元文化和城乡关系融合及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可能影响,这不仅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可以为改善城乡间关系和区域间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论摘要: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产品内分工深化,也促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中国由此参与国际分工并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随着要素成本的变化,加工制造的空间转移和转型升级要求日益迫切。本项目重点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加工制造活动非均衡发展的机制及影响,并结合对台湾新竹、江苏昆山以及上海浦江、松江、康桥等的案例研究,初步探索了加工制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其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显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产品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向区位条件合适地区转移的结果;加工制造倾向于布局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财税优惠等交易成本节约优势都比较明显的地区,同时,其最优区位是动态变化的;而加工制造活动还将对东道地区的社会空间分异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产生影响,其转型升级主要应依靠培育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加工制造在东部沿海某些地区的率先发展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和经济联系的削弱,但随着加工制造活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更趋明显,东部地区应加紧培育创新能力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也应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过程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3 会议论文 1 著作 2
期刊论文 28 会议论文 8 获奖 14 著作 1
孔翔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