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试验研究中,我们发现中耳急性感染后,耳蜗基底膜表达一种SP受体阳性反应的细胞,这些细胞非正常基底膜所有,体积大、形态较一致、含多个突起,胞质内含有颗粒或空泡,主要沿基底膜游离缘分布,均呈SP受体阳性。为确定细胞的性质和起源,应用电镜技术、细胞标志物、免疫组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计量、原位杂交及RT-PCR技术,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表面受体,生物学特性及细胞内蛋白酶的含量,并对其起源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阐明中耳感染后,内耳主动或被动的免疫防御机制及中耳感染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在预试验研究中,我们发现中耳急性感染后,耳蜗基底膜表达一种SP受体阳性反应的细胞,这些细胞非正常基底膜所有,呈SP受体阳性。为了研究该细胞的起源,我们首先建立了豚鼠急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并对内耳血管的渗透性的变化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炎症状态下内耳血管通透性增加,内耳外淋巴中可发现大量炎细胞浸润,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浸润的炎细胞,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并同时出现一些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粗大突起、富含糖原颗粒、缺乏细胞器,电镜下无法分辨细胞种类。我们通过行通过行免疫组化染色,初步鉴定该SP受体阳性细胞为树突状细胞。同时建立了体外树突状细胞培养及其纯化的方法,并进行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电镜观察。利用标记的外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通过不同途径注射,观察不同途径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是否参与了内耳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树突状细胞在内耳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聚集,产生相关细胞的因子,这种免疫反应对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产生严重损伤。本课题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在急性中耳感染致内耳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预防炎症状态下内耳损伤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