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强壮前沟藻、海洋原甲藻、中肋骨条藻、隐藻、赤潮异弯藻、螺旋环沟藻及夜光藻的生物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相同藻种(中肋骨条藻)不同叶绿素浓度条件下反射光谱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自养藻种(塔玛亚历山大藻、强壮前沟藻、海洋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反射光谱的异同性、自养型(中肋骨条藻)和异养型(夜光藻)藻种反射光谱的区别、正常水体与赤潮水体反射光谱的差异。藻种(强壮前沟藻)生消过程中,水体的吸收、散射光谱特征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生长期和消亡期时,水体的吸收系数、散射系数与叶绿素浓度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通过模拟光谱与实测光谱的对比,可确定赤潮水体实测光谱的"荧光峰"并非真正理论意义的荧光峰,该峰由吸收、后向散射以及叶绿素荧光共同控制,而通常所说的"荧光峰红移"实由吸收和后向散射作用导致,与叶绿素荧光无关。研究藻种的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φf主要分布在0.005~0.020之间,φf大小与叶绿素发射荧光强弱无关,但与瞬时有效光合辐射普遍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项目组利用2007~2011年期间大连湾海域的63组实测数据,建立了该区域叶绿素浓度荧光算法,模型R2可达0.91。
英文主题词red tide; reflectance spectra;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fluorescence